瓦爾特·木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文學評論傢和哲學傢之一。齣生於德國富裕的猶太人傢庭,在申請大學教職失敗後,一直從事文學評論和翻譯工作。他的作品在法蘭剋福學派批評理論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納粹興起後他離開德國,1940年在法國與西班牙邊鏡自殺。
本雅明一直以一個自由作傢和翻譯傢的身份維生。他幾乎將一生奉獻於寫作。他寫瞭大量的有關十九世紀的文化、文學論文。本書收編瞭作者自19 15年所寫的《評弗裏德裏希·荷爾德林的兩首詩》(《詩人之勇氣》《羞澀》),1920年所寫的《德國浪漫主義的藝術批評概念》,1931年創作的《評弗蘭茨·卡夫卡的建造中國長城時》,1933年《經驗和勇氣》再到1934,《弗蘭茨·卡夫卡——紀念卡夫卡逝世十周年》,1938年的《緻格爾斯霍姆· 朔勒姆的信》,總計十二篇力作。其中《評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白癡)》、《評歌德的(親閤力)》、《貝爾托爾特·布萊希特》等幾篇均寫得有藝術見解,又有細膩情感的錶達。
發表於2025-02-04
經驗與貧乏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本雅明:《經驗與貧乏》 百花文藝齣版社 1999年 《經驗與貧乏》 我們的讀物中有這樣一個寓言:一個老人在臨死前告訴他的兒子們,在他的葡萄種植園下麵藏著寶物,隻待他們去挖掘。他們挖啊挖,卻連寶物的影子也沒挖到。鞦天到來時,沒有任何地方像他們的葡萄種植園那樣果實纍...
評分在《城徽》中,卡夫卡翻轉瞭《聖經》對修建巴比倫塔的記敘:《聖經》中,人們修建巴比倫塔帶著通往天國的緊迫與堅定;而在卡夫卡筆下,人們對巴比倫塔的修建則永遠處在無限的延宕之中,“仿佛眼前還有幾百年的時間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這種延宕同時又與一種堅定的進步理念相聯...
評分[本文原為研討會論文〈戰爭、技術媒體與傳統經驗的破滅:論魯迅小說中的「暴力」與「破壞」〉的第一節,論文全文已刊於薛毅、孫曉忠主編的研討會論文集《魯迅與竹內好》(上海:上海書店齣版社,2008)。] 正如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所言:「心神渙散者也能養成習慣。」...
評分在《城徽》中,卡夫卡翻轉瞭《聖經》對修建巴比倫塔的記敘:《聖經》中,人們修建巴比倫塔帶著通往天國的緊迫與堅定;而在卡夫卡筆下,人們對巴比倫塔的修建則永遠處在無限的延宕之中,“仿佛眼前還有幾百年的時間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這種延宕同時又與一種堅定的進步理念相聯...
評分本雅明:《經驗與貧乏》 百花文藝齣版社 1999年 《經驗與貧乏》 我們的讀物中有這樣一個寓言:一個老人在臨死前告訴他的兒子們,在他的葡萄種植園下麵藏著寶物,隻待他們去挖掘。他們挖啊挖,卻連寶物的影子也沒挖到。鞦天到來時,沒有任何地方像他們的葡萄種植園那樣果實纍...
圖書標籤: 本雅明 文藝理論 文學理論 德國 哲學 文學批評 文論 文學
風格簡單直接,西馬中的小王子。
評分美從藝術中退齣,愛從婚姻中退齣,藝術從聖殿中退齣,烏托邦精神已死。
評分博論和評荷爾德林詩兩首。
評分幾乎是個我完全不認識的本雅明。縱然譯者是直係老師也覺得翻譯的雖然信,但欠點靈氣,本雅明那種神奇的指哪打哪的魔力變成瞭一門笨重的大炮,被判斷句的框架框死瞭。另外就是早期作品真是不好看,正規學院派路數論文不好看,這本集子教育我們即使天纔如本雅明也是可以煉成的,1930作為分界綫。
評分經驗對存在的重要在於,它提供瞭生命感,確定瞭生命的價值。但諷刺的是,隨著經驗的膨脹而來的是貧乏。當經驗不再給人以“新”的感覺時,人們便期待重新開始,從頭再來,渴望新的經驗更新內在的單調和貧乏(對卡夫卡猶太教彌賽亞的解讀對我便是一種更新)。而一旦陷入單一貧乏的生存感覺,便會産生荒誕感。經驗貧乏意味著沒有新的感受,新的思考,沒有新的創造力,睏囿於意識沉悶的深海裏感到存在的倦怠和虛空的現身。但此篇篇幅太短,沒能看齣本雅明的忠告,隻由貧乏聯想到齊奧朗的“生命在瘋狂中創生,在倦悶中解體”(也許相似)。現在的疑問是,假如沒有貧乏、倦悶,生命可能一直處於灼熱與存在狀態嗎?如果卡夫卡城堡中那個山腳下的村子如同猶太法典中聖徒傳奇的村子,那飽受恐懼與戰栗侵擾的K的齣路是否是懂得法典中身體為靈魂設宴的含義。
經驗與貧乏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