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对当代思想气候、尤其是欧洲文学理论的这样一种观察:上个世纪在理论上是一个诗学,或者说是文学对于哲学的胜利的时代,然而这种胜利似乎只是加速了我们的失望和虚无感,因为文学自身越来越走向某种专业化,走向自我意识的自觉。阅读文学不再与“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相关,而更多地与专业理论相关。本书指出,这种文学现象仍是浪漫主义尤其是德国浪漫主义的延伸。当代文学在根本上并没有摆脱德国浪漫主义精神的问题框架,即对于自身性和主体性的追问。本书的问题是:随着上帝之死(哲学的上帝之死)而开始的对于文学和艺术自身的神圣性和绝对性的追求究竟意味着什么?本书质疑:在当代思想气候对“文学”、“艺术”、“书写”和“诗歌”所进行的朝圣里面,是否已深入反思过其中可能包含的对他者遗忘和压抑?
刘文瑾,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巴黎第十大学哲学硕士、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巴黎第十大学哲学博士资格候选人。2009-2010年度法国人文之家“赫尔墨斯(Hermes)”项目访问学者暨巴黎第十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领域为西方哲学、宗教及文艺理论;尤其关注犹太一基督教思想与当代法国哲学、文艺理论的对话,关注道德与文学、政治与审美的互动关系。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无论是学术书写(哲学、文学),还是文学创作,本质都在于一种表达“精确性”;这本著作全书都在批评黑格尔,但书写方式和黑格尔一样抽象和空泛。且其广泛征引的概念和思想家远远超过了作者能力范围。最后结果就是用连自己也没有搞清楚术语在一个问题意识下说一堆含混内容把貌似相关主题连缀起来。其实最后几章,每一章都足以做一篇博士论文。
评分近年来读到的最好的文学理论博士论文。
评分这几年看到的最好的博士论文。
评分人,伦理的寓居。列维纳斯对“对他人的无限责任”的执著呼唤确实是很多现代思想的解毒剂。
评分这几年看到的最好的博士论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