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德侯 1942年12月7日出生于慕尼黑。
1961-1969年在科隆、波恩、巴黎、台北、海德堡等地学习东亚艺术、欧洲艺术、汉学、日本学。
1969年以《清代的篆书》论文获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博士,随后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修学。
1975-1976年供职于柏林国立博物馆、东亚艺术博物馆,1976年在科隆大学任教授,同年执教于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任系主任兼艺术史研究所所长,1978年任哲学历史学院院长。
雷德侯还是德国东方学会会长、柏林学术院院士、德意志考古研究所通讯员、海德堡学术院院士、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曾任剑桥、芝加哥、台湾大学客座教授或特约研究员。
其主持的展览有紫禁城的珍宝、兵马俑大军,日本与欧洲,中国明清绘画等。著《米蒂与中国书法的古典传统》、《兰与石——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藏中国书画》,《万物》于2002年获列文森图书奖。
2005年9月7日,雷德侯因对亚洲艺术史的贡献荣获巴尔赞奖。
发表于2025-02-02
万物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我觉得他对汉字偏旁部首的模件化的构字,还有书法艺术是中国人在练习构建“关系”学的视角和分析,令我对中国文化、自我有了顿悟的感觉。从书所体现出的德国人基本的一丝不苟的精神,很令人难忘。 一本简短、明白地理解中国自己的文化好书!人文必读。
评分汉字是表意符号,记录的是词语的意义而不是发音。 为什么不用字母?雷德候说,因为中国人不愿将他们珍爱的文章付之于口语稍纵即逝的发音。 不同的发音,会导致沟通的难度和表意的差别,而中国繁难的文字系统允许有教养的精英阶层阅读千年前的古文,以及口操他们听不懂的方言的...
评分一天时间翻完了 排版插图都很赞 特别是用西方思维和表达方式来看中国传统 能解释清楚很多我国文化里暧昧不清的东西 最后的跋总结的特别好 重要的是学习这种方法论 具体细节案例倒是其次的 作者能找到模数化这样一个把中国文化串起来的点功力深厚
评分现在看看,觉得这本书对于中国艺术界的影响多过学术价值。 p4 (中国人将零件拼成艺术品。这一想法对于数字化制造的意义?)(通过系统而非个别的分析跳出了普通美术鉴赏的范畴) p208 圣经和佛经的大量印制对活字印刷的促进。 p255 在中国体系中文字和抽象的崇高地位,这与西...
评分行之愈近,则窥之难全;处之愈深,则迷惘难断。我们往往司空见惯的事情,却又经常略有不闻,唯彻悟后方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常换个视角,乃是一处新天地。 《萬物》全名《萬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是为德国学者雷德侯(Lothar Ledderos...
图书标签: 艺术史 艺术 雷德侯 海外中国研究 文化 历史 中国 海外汉学
作者从多个方面,既依照历史的线索、技术发展的过程,也依照艺术的门类、材质工艺的区别,深入到中国文化与审美观念的层次,分析了中国的艺术与工艺,揭示出中国艺术史中最为独特、最为深厚的层面。作者说明了中国的艺术家不似他们的西方同行,不寻求忠实的再现自然物象,而是探索代替模仿的方式,直接地创造出成千上万甚至无限的艺术品。他也为读者指出,模件的思想如何贯通了中国人官本位的文化、中国宗教以及关于个人自由的思想。
本书将带领读者在中国艺术与文化之中做一次深刻的旅行,揭示了中国艺术家是在一个多么复杂的体系之中,生产出成批的艺术品。这个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国之思想观念——宇宙是由万物所构成。
请问各位豆友,除了这本书,国内有相关的研究吗?
评分重读了一遍。
评分巧构,附录里全是宝。感觉可以发展成一本中国的《词与物》…模件是否能看成某种可以有效地认识世界、并根据自然界的规则把世界加以部分再现的“episteme”?换言之,全书重点讨论模件是如何被投入生产的,而在投入生产之前,模件是否首先包含了一种认知宇宙的方式/对知识加以整合的方式?怒赞翻译,完全不会意识到自己是在读译本。
评分鸣谢中对“模件”一词的使用做了明确说明,不仅仅是针对工艺而言,而是功能上的,但后者并未得到彰显。地狱的官府风貌【地狱诸冥王、陆信忠画坊、数套与一套画作之比较、《十王经》、早期地狱图、模件化的图像志、地狱的官僚机构】
评分巧构,附录里全是宝。感觉可以发展成一本中国的《词与物》…模件是否能看成某种可以有效地认识世界、并根据自然界的规则把世界加以部分再现的“episteme”?换言之,全书重点讨论模件是如何被投入生产的,而在投入生产之前,模件是否首先包含了一种认知宇宙的方式/对知识加以整合的方式?怒赞翻译,完全不会意识到自己是在读译本。
万物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