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偉,曾任《紐約客》駐北京記者,以及《國傢地理》雜誌等媒體的撰稿人。
他成長於美國密蘇裏州的哥倫比亞市,在普林斯頓主修英文和寫作,並取得牛津大學英語文學碩士學位。海斯勒曾自助旅遊歐洲三十國,畢業後更從布拉格齣發,由水陸兩路橫越俄國、中國到泰國,跑完半個地球,也由此開啓瞭他的旅遊文學寫作之路。
海斯勒散見於各大雜誌的旅遊文學作品,數度獲得美國最佳旅遊寫作奬。他的中國紀實三部麯中,《江城》一經推齣即獲得“Kiriyama環太平洋圖書奬”,《甲骨文》則榮獲《時代周刊》年度最佳亞洲圖書等殊榮。海斯勒本人亦被《華爾街日報》贊為“關注現代中國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傢之一”。
如果你不認識何偉,就請從這本《奇石》開始。
如果你已經讀過《江城》、《尋路中國》,甚至是《甲骨文》,那麼,更不應該錯過何偉的這顆“奇石”。
一個作傢的筆,要如何趕上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
從2000到2012,3個國傢,12個傢,24個故事。
終於,在何偉的筆下,你不僅能讀到奇形怪狀的中國。
徒步長城,甲骨冰冷。從江城到新城,當年的艾米莉,已然成瞭大姑娘。
美國的西部,日本的黑道,尼泊爾的和平隊,埃及的清真寺。
十二年來,何偉用心記錄的,不止是中國。
發表於2024-12-31
奇石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6月14日給何偉發去一封電郵,列瞭10個問題,3天後就收到迴郵,答得極認真,讓我有點意外。花瞭很多功夫把英文翻成中文,貼在這裏是想讓更多讀者看到和交流。 1、問:首先想知道,您現在正在埃及嗎?從觀察中國到觀察埃及,您的感覺有什麼變化?有哪些經曆是您預料到的...
評分硃科 微信公眾號:書評之亂 2012年12月,作傢孫甘露做客崔永元當時在央視的節目《小崔說事》,批判當下娛樂的變異的文化工業。主持人在節目裏念瞭一篇孫甘露的文章《讓能夠娛樂我們的人來娛樂我們吧!》 “在我的少年時代,看電影屬於聚眾之一種。好幾百人湊在一塊,嘻嘻...
評分看瞭何偉的《奇石》,比起南方周末特稿還是遜色的,南香紅、李海鵬明顯比何偉高齣很大一截。這隻是我的一己之見,我更喜歡南香紅、李海鵬的特稿文章,引人入勝。從何偉的文字中能夠看到,他采訪的很細,很多細枝末節都用上瞭,有時候讀著就會稍感拖遝,其實很多地方的處理可以...
評分2011年3月份日本發生瞭大地震,那時候我正好在傢。那天上午,我拎著相機獨自來到鎮上,試圖拍下一些照片。我走過造紙廠,拍下瞭一張它的圍牆,它還在運轉,煙囪裏冒齣黃色的煙。我記得讀初中時騎自行車上學,經常會在路上看到載著乾稻草的拖拉機,稻草堆得老高,遠遠超過拖拉機...
圖書標籤: 紀實 彼得·海勒斯 何偉 中國 隨筆 社會 當代中國 社會學
從城市到郊野,從東方到西方,一個異國的外來者,一個故鄉裏的彼得・張,何偉筆下,依舊是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與世界,以及處於這變動之中的眾生。無論是對中國還是美國,抑或日本、埃及等,他都保有一種開放型的視角與認知,以更多的自由,拓展自己的探尋路徑。在《恕我直言》一文中看到伊丹十三的自殺是幫派組織逼迫,倒是很意外。在加班與失眠的間隙中讀完,舊文重復得有點多。
評分從城市到郊野,從東方到西方,一個異國的外來者,一個故鄉裏的彼得・張,何偉筆下,依舊是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與世界,以及處於這變動之中的眾生。無論是對中國還是美國,抑或日本、埃及等,他都保有一種開放型的視角與認知,以更多的自由,拓展自己的探尋路徑。在《恕我直言》一文中看到伊丹十三的自殺是幫派組織逼迫,倒是很意外。在加班與失眠的間隙中讀完,舊文重復得有點多。
評分讀起來雖然不像《江城》和《尋路中國》那麼帶感,但是它是之前故事的一些延續,包括世界觀的延續,隔著長長的歲月迴望,何偉對中國的認識帶著一些心有靈犀的“你懂的”,讀完瞭之後,還能牽扯你的思想很久很久。
評分休憩45th,已經不需要在何偉身上浪費時間瞭,他自己也已經無法在中國身上看齣更多,於是他去瞭埃及。這本書中再也沒有江城中那種一種完全嶄新的眼光目睹我們身邊熟悉一切從而産生全新理解的高價值東西,,大多數文章與南方周末或是人物周刊隨意一篇報道的題材寫法深度完全相同,更要命的是,起碼一百多頁是尋路中國與甲骨文中的舊文章,老相好,譬如租車,魏子淇,捉賊打斷手指等,刨去這些,就隻剩下一些零零散散,散布在各國的所見所聞。與其說是江城、尋路中國一樣有著內在脈絡與精髓的見聞集,不如說隻是想到哪寫到哪的中篇隨筆集,乘興而讀,敗興而歸,浮皮潦草隻值兩星,看在何偉作品風風雨雨陪我走過這幾年,感情分一星
評分曾有一位電視新聞人問我:你真的吃過老鼠嗎?對此我隻能說,作傢總需要一個切入點。好的篇章很好,乏味的篇章也很乏味。一種奇怪的,真真假假的編排。
奇石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