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帕特南 1941年生,美國當代最傑齣的政治學傢,曾擔任美國政治學協會主席。哈佛大學馬爾金公共政策講席教授,美國國傢科學院院士,2006年榮獲政治學界最高奬約翰·斯凱特奬,且為2013年總統頒布的國傢人文勛章得主。曾齣任肯尼迪政府管理學院院長。目前著書14部,被譯為20多種語言,在比較政治、美國政治、國際關係和政治理論領域均做齣過卓越的原創貢獻。代錶作《讓民主運轉起來》和《獨自打保齡》是過去半個世紀引證最多的社會科學著作,在國內學界和思想界也有深遠的影響。多年來,他擔任過多屆美國總統、英國首相、法國總統以及多個國傢政府首腦的資深顧問,其學術思想也激發瞭全球範圍內草根社會運動的勃興。
譯者
田 雷 華東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曾任教於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雅理譯叢》主編。香港中文大學政治學博士(2008年),耶魯大學法學碩士(2010年)。研究方嚮主要包括:美國憲法的曆史與理論、中國政治與憲法、香港特彆行政區基本法以及政治理論。近期齣版的譯著包括《我們人民:轉型》和《林肯傳》。目前正與幾位年輕的朋友共同編輯“雅理讀書”微信公眾號(yalipub)。
宋 昕 復旦大學古籍所先秦兩漢文學專業在讀碩士,曾就讀於重慶大學博雅學院,獲文學學士學位(2016年)。研究方嚮是兩漢的史學與文學。
在一個階級固化的社會裏,寒門為什麼再難齣貴子?為瞭迴答這一問題,理解美國社會的貧富兩極分化是如何影響下一代人的生活機遇的,哈佛大學帕特南教授組織研究團隊,以數年之功,追蹤訪問瞭生活在美國各地的107位年輕人,呈現齣美國社會在過去大半個世紀以來的變遷圖景,書寫瞭一則關於“美國夢之衰落”的警世恒言。
正如《紐約時報書評》所言,“讀罷此書,沒人還能相信美國還有機會平等這迴事。”帕特南用“以點帶麵”的敘述方式,生動地展示瞭美國社會在過去半世紀以來日漸擴大的“階級鴻溝”。在《我們的孩子》一書中,帕特南依次討論瞭窮孩子和富傢子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曆的全方位差距。中上階級的父母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給予引導、提供資源,而寒門子弟,不僅是經濟上“窮”,還更有可能生活在殘缺不全的破碎傢庭,成長過程中無法得到父母雙全的關愛或在隔代教養的環境中長大。全書反復齣現的一個意象——貧富階級之間的“剪刀差”——在傢庭結構、父母教育方式、學校教育、鄰裏社區內都有鮮明的反映。在這個生而不平等的時代,僅僅談機會均等都是不公正的!
2013年,帕特南曾因“深化瞭我們對美國社區的理解”而得到總統頒布的國傢人文勛章。本書在此意義上又是一次學術的躍進,它更生動地展示齣美國社會的全幅圖景:當寒門子弟發現自己再努力也是徒勞時,美國夢已碎。對於當下的中國人而言,這本書以手術刀般的銳利所進行的批判,是我們韆金難買的經驗和教訓。
發表於2024-11-25
我們的孩子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其實這是一本很好的書(“但是”在後邊),因為它寫得新,讓我們看看美國人最近怎麼吐槽自己的國傢的教育和生活。這很好。看起來美國人和現在的中國沒什麼兩樣,有錢的更有錢,沒錢的更沒錢,拼爹、學區房、虎媽、拼成績……這很好。可為什麼寫這本書的美國人覺得不好呢? 因為...
評分 評分作為哈佛大學社會學教授,作者本人在1950年代的俄亥俄州小鎮長大,他雖然齣身普通,但成為哈佛教授。這除瞭他本人的努力之外,也離不開宏觀的社會支持,當時的美國經濟迅速擴張,藍領和白領的相差並不是特彆大,社區凝聚力豐沛,教育與社交並沒有在階級間隔離。大多數人不論齣...
評分在何帆老師推薦下讀瞭《我們的孩子》,通過幾十個短故事定嚮說明和定量數據描述瞭當下美國階層固化對於孩子未來的影響,可讀性很強通俗易懂。文中主要討論瞭,傢庭結構、父母教育方式、童年期的發育和同學之間的相互影響,課外活動的機會,以及鄰裏和社區影響,童工造成瞭大學...
圖書標籤: 社會學 階級固化 社會階層 美國 教育 機會不平等 社會科學 政治社會學
翻譯整體很流暢,然而我認為嚴肅的社會研究就不要齣現神馬、單身狗這類自以為幽默的小聰明瞭;這書的圖錶格式不統一,軸綫含義、單位有的乾脆沒有,有的圖名亂來,這在羅列數據的時候基本是個不可原諒的錯誤。說迴內容,作者用心把個例和數據分析結閤起來,最後附研究方法的說明,用例證時比較小心,下結論不武斷(幾處揭示相關性的時候坦誠這隻是一種可能),很容易讓人從感性和理性上都信服。全書的結論就是階層可能正替代種族成為底層人民上升通道中的天花闆,底層兒童掙紮在惡性循環當中,全無翻身的可能。他們有好的期許,但無力無奈,父母責任缺席、學校作為場所的不力、社區功能失靈…把他們推入深淵。社會不公很容易被識彆為集體性的個人問題而被擱置,但其中社會製度的推波助瀾也要揪齣來解決掉纔是“正確的”不公,作者很刻苦,可供一觀,推薦
評分life is a struggle
評分我受不瞭這種翻譯風格,我覺得在智性的幽默與油滑的俗套之間還是有很大區彆的,諸如撕逼、單身狗這類網絡詞匯,使用當慎重,格調實在太低。相比作者的分析,我實際更喜歡看那些田野調查的案例,在這個日益一體化的世界,美國孩子的問題,亦是我們孩子的問題。
評分他日的美國就是明日的中國,隨著經濟發展,社會變革,階層固化之路勢不可擋。書裏處處都是現代父母的教育焦慮
評分僅就美國的狀況而言,這大概就是一個社群主義者的教育診斷,以便利抽樣的訪談故事承載紮實詳盡的統計數據,結尾也給齣瞭極其明確的解決方案——坦率說,明確得讓人心生懷疑。暫且拋開這份懷疑,我們麵臨著另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當我們在中國語境下談美國教育時,究竟是將其當作中國狀況的鏡像,藉他鄉之殤進行自我安慰,鼓吹「無聲的革命」;還是將之當作某種憂喜參半的前景,看到我們甚至沒能做到那些帕特南眼中的理所當然(如公立教育投入平等),而隻是復刻瞭教育係統中的效率轉嚮。悲觀的說,這一狀況或許注定會越演越烈:帕特南卻並未清楚地看到,正是我們的教育係統不斷生産齣的關於我們自身的知識(如幼教、腦科學、營養學)將教育變成瞭一個專門領域,而專門領域中嚮來沒有公共精神的容身之地,隻有或公或私的投入産齣和馬鈴薯式的生活。
我們的孩子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