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哈裏森,牛津大學前任Andreas Idreos科學與宗教教授,目前為昆士蘭大學歐洲著述史中心研究教授和主任。他是2011年在愛丁堡大學舉行的吉福德講演的主講人,也是牛津大學伊安·拉姆齊中心的高級研究會員。著有《科學與宗教的領地》《人的墮落與科學的基礎》《劍橋科學與宗教指南》。編有《與自然角力:從預兆到科學》。等。
張蔔天,清華大學科學史係副教授,國內傑齣的中青年翻譯傢,譯有圖書40餘部,譯文質量獲得讀者一緻好評。
理解科學與宗教的關係對於深入理解西方近代科學的興起或科學革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彼得·哈裏森是目前研究科學與宗教關係的頂尖學者,在這本書中,他考察瞭聖經在自然科學的興起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顯示瞭聖經的內容,尤其是它被詮釋的方式,對公元3世紀到17世紀的自然觀産生瞭深遠的影響。近代科學的興起與新教處理文本的方法有關,這種方法宣告瞭中世紀象徵世界的結束,為科學地研究自然和用技術開發自然確立瞭條件。
發表於2025-01-22
聖經、新教與自然科學的興起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自然科學的興起肇始於人類詮釋自然方式的改變。舊世界的自然是一個有意義的自然,自然物的意義是對於人的意義。當人們研究自然時,一個關鍵點就在於自然物究竟意味著什麼,換句話說,人們需要知道自然物的含義,因此,此時的關鍵問題是“What is……”;但到瞭新世界,人類剝奪...
評分最初激勵我寫這本書的問題是為什麼現代科學始於17世紀的西歐。當然,各種形式的科學技術活動一直是不同文化和不同時期的典型特徵。常有人指齣,在17世紀的科學革命之前,中國在技術上比西歐更先進。中世紀的伊斯蘭文明也産生瞭高級而精緻的科學文化。但正是在17世紀的歐洲發生...
評分 評分最初激勵我寫這本書的問題是為什麼現代科學始於17世紀的西歐。當然,各種形式的科學技術活動一直是不同文化和不同時期的典型特徵。常有人指齣,在17世紀的科學革命之前,中國在技術上比西歐更先進。中世紀的伊斯蘭文明也産生瞭高級而精緻的科學文化。但正是在17世紀的歐洲發生...
評分閱讀最大的喜悅是,一邊閱讀,一邊在生活的其他時候思考,而慢慢地,自己的猜想和推論卻在之後的某個章節與作者悄然相閤。 如果說《現代性的神學起源》是從唯名論的角度,係統的考察瞭“神-人”思想的發展脈絡,以神的“退齣“為主要結論解釋現代性的起源,那麼《聖經、新教與...
圖書標籤: 宗教 科學史 哲學 神學 曆史 張蔔天 科學 科哲
按需。
評分我喜歡,我覺得這纔是我心中的自然哲學嘛。作者的特色是像叔本華一樣精準地大量引用來佐證自己的觀點,他引用瞭好多超級有趣的自然哲學探索。觀點上嘛其實他的意思就是從前人們都對聖經的文本進行各種抒情和想象,但是新教改革後就變成瞭僅討論文本的字麵意思。宗教不在於內心多麼自我感動(以奧古斯丁為代錶),而是努力探索外部世界。因為本來內心的虔敬是對世界的一種統治,人們認為自己已經完全認識世界瞭,但是新教改革打破瞭這種完備(這部分寫得特好,150頁前後的樣子),所以人們纔去尋求一種新的統治世界的方法,那就是科學探索。也提到瞭那會兒的“科學”其實隻是對聖經的“釋經學”,與上述曆程之後産生的現代科學是完全不同的。這書的立場和那本《西方神秘學指津》完全相反,這書扔進曆史垃圾堆的恰是那書扒拉齣來擦擦灰的。挺好玩的。
評分結論顯而易見,看中文版序言就可以瞭。
評分上帝留下瞭自然之書和《聖經》之書。隨著17世紀一種新教的文本詮釋學的齣現,物質世界的目的不再隻是指稱功能和象徵功能,它需要自己的語言,這導嚮瞭一個機械化宇宙的齣現。恢復神在人之中的形象被重新引嚮自然界,科學活動成為獲得世俗拯救的一種物質手段。最終,科學活動與文學活動、宗教教義之間的共同基礎越來越少,現代性得以誕生。
評分有意思,但角度更偏嚮於解經史和概念史,做這麼大的題目自然有些單薄。聖經作為神啓文本與自然作為聖經象徵物的二元關係,即syntax與semantics,支配著認識世界方法的走嚮。在某種程度上比知識考古學更像Les Mots et les Choses。宗教改革前,聖經是絕對之書,反映神的意誌,自然根據聖經産生象徵構成世界;而宗教改革之後聖經僅用於字麵闡釋,自然的解釋權威缺席,為經驗與實踐提供瞭機會。哈裏森的這套理論大綱很簡單,將科學變革的導火索接上瞭非科學承諾的變化。但實際上,哈裏森厲害之處在於論述十分嚴密,前麵大量文獻已經把簡單的結構填充完滿瞭,而最後將近代史的綫索歸納為伊甸園的墮落、洪水與語言變亂,初看不可思議,但給齣的材料和論證令人信服。一種理論能做到如此自圓其說,便是閤理,無可吐槽
聖經、新教與自然科學的興起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