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1920—1969),青年时期就读于哈佛大学,二战时应征入伍,战后回到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51年,经费正清推荐,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1969年不幸溺水身亡。列文森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中国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美国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他视野广阔、才华横溢,被同仁誉为“莫扎特式的历史学家”。以他名字命名的“列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是美国中国学领域最重要的奖项之一。代表作为《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1953)、《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1965)、《革命与世界主义》(1971)。
发表于2025-02-02
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一书中进行了一个有趣的区分:“儒家的历史”与“历史的儒家”;前者发生在儒家控制下的中国,所有历史都在儒家的标准下被衡量,后者则产生于儒家失去权威后的中国,儒家经典也成为了历史的遗迹。经书与史书的关系,也随之相应变化;可以说,...
评分听一位研究传统书画笔墨的前辈在介绍历代笔墨演变的展览时,在非正襟危坐,轻松的气氛下,冷不丁听到“所有能传承下来的都是局限性,创新创造没有办法传承”,很受启发。仔细想想的确如此。宋画很好学,有程式,先钩后画。而元四家的倪瓒很难学,笔墨间的勾点,充满了灵动,属...
评分再读《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2009年06月28日 星期日 21:17 周末去厦门,想随身带一本书,看遍书架最后选的是列文森的《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我曾经给这本书至少是它的部分章节以相当保留的评价,不过对于名著,我显然愿意再给自己一次机会。这一回基本读完了第一卷的第二...
评分尽管列文森所代表的“冲击-回应”模式已经在美国史学界的反思中式微,但他在很多本书里所显露出的犀利却从没过时。《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的着眼点是儒教的命运变迁,但是落脚点却是中国的革命历程。因此,要真正把握作者的思想,我们不能不从中国近代史上的历次革命入手,...
评分书看过一个多月了,一直想写一点东西,向这位我们近代史领域少有的天才致敬。 首先声明,把confucian翻成儒教实在是很扯,深切鄙视。 第一及第三部分,对中国近代儒学地位的演变、共产主义与传统的关系的分析精彩之极,只要和费正清在《中国大革命》中的类似分析比较一下,就可...
图书标签: 海外中国研究 Joseph_R.Levenson 中国 历史 儒家 文化史 中国历史 思想史
坚持一个月只看了第一volume,晦涩难懂,肯定是我修炼不够
评分看的是中文新译本。终于看完了。学渣,就只看懂了1/3,但看懂的地方都觉得列文森是天才。眼光太锐利了。果然是只有聪明人才适合做思想史,普通人看的东西再多,没有那种见识也只是堆积材料而已。
评分坚持一个月只看了第一volume,晦涩难懂,肯定是我修炼不够
评分Language and vocabulary. Traditional and traditionalistic.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mateur and professional. Monarchy and bureaucracy. Confucianism and communism. 大师。
评分大概是囿于学科成见,相比于“连续性”的判断,对列文森所言的“断裂性”更有直觉上的亲和感:今日中国法律何止千万,法律移植也好、社会主义法治也罢,儒教中国几乎完全缺场。告别儒教中国与儒教(而非儒家)的博物馆化,在本书一大把天才般的洞见中,大约是最深刻且最痛彻的那一个。但是,对“博物馆化”的滥用也应警惕:权力对某种思想的工具性使用,并不意味着将其送入了博物馆,使之丧失了现实的影响力、而仅具有“历史的重要性”。如列文森所言,欲彻底完成某种普遍性理论的博物馆化,必须以该理论无法回应的压倒性现实为前提,并且在思想库中已有其他的普遍性理论作为替代方案。由此观之,中国固然(大概)告别了儒教,但若言及其他,尚还为时太早。
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