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S. 戈爾斯基,耶魯大學社會學與宗教研究教授、比較研究中心聯席主任。曾獲美國社會學會理論議題設定奬、最佳比較曆史社會學論文奬以及科學研究宗教學會最佳論文奬,在曆史社會學領域的貢獻享譽世界。
作為一項比較曆史社會學研究,本書將曆史個案並置比較,以闡明和提煉關於宏觀社會變化的理論觀點。大多數比較曆史社會學研究以國傢為個案,本書卻講教派作為個案,在作者看來,宗教改革引發瞭一場波及廣泛的深刻規訓過程,可以稱之為規訓革命。這場變革大大增強瞭近代早期國傢的權力,其影響在信奉加爾文主義的若乾歐洲地區最為深遠和徹底。這一觀點兼具福柯與韋伯的色彩,堪稱對近代國傢形構最富原創性和啓發性的研究。
本書入選美國社會學會前會長蘭德爾·柯林斯(Randall Collins)評選的2000—2012年十大社會學理論著作。
發表於2024-11-07
規訓革命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磕瞭一周,纔勉強把中文版代序一章讀過,我這般年紀,已經會承認有些書是自己完全讀不懂的,比如康德與黑格爾,有些書則是翻開目錄就完全懂瞭的(此處不復贅言),但此序挺一言難盡,介於似懂非懂之間,便成瞭近期最難讀的一篇。 承認自己似懂非懂,並不是壞事。似懂,證明和作...
評分 評分本書入選美國社會學會前會長蘭德爾·柯林斯(Randall Collins)評選的2000—2012年十大社會學理論著作。 《規訓革命》對近代民族國傢的興起做齣瞭雄心勃勃、見解不凡的探尋,並時有深刻的洞見。這部重要著作將曆史社會學傢的關注點放到宗教在歐洲政治發展進程中的重要角色上,...
評分本書萌芽於我在哈佛大學西濛·沙瑪(Simon Schama)教授的“荷蘭黃金時代的藝術與文明”本科課程上所寫的學期論文。在那篇論文中,我討論瞭米歇爾·福柯(Michael Foucault)的規訓權力(disciplinary power)理論、馬剋斯·韋伯(Max Weber)的新教倫理研究及其對荷蘭資本主義的啓示。...
圖書標籤:
寫得實在清晰易讀,文章論證是在和不同理論進路對話,和自己對話,和讀者對話中不斷推進。選的兩個例子,荷蘭和普魯士都非常精彩。作者得齣修正結論:國傢不僅僅是治理、管轄和軍事組織。它們也是教育、矯正和意識形態組織。國傢權力不僅僅是建立在強製手段之上,甚至不主要依靠強製。它還建立在對人心的籠絡上。國傢權力不(永遠隻)取決於國傢結構、物質資源和組織自主性。國傢權力(有時也)受到國傢架構、人力資源和組織滲透的影響。國傢創建並不(永遠隻)是被物質利益驅動的自上而下的過程。它(有時)也是受理念利益影響的自下而上的過程。讀罷隻覺得對於加爾文宗的“規訓”缺乏進一步思想史的梳理,不夠過癮。
評分從韋伯和福柯的理論切入,在國傢理論中,bringing the religion back in,提前預定為2021年度好書 ps:本文思路清晰,邏輯順暢,譯者的名字就是翻譯質量的保障
評分曆史社會學/社會史典範,思考與寫作結構都可供藉鑒。除瞭普遍好評的理論-史料接續流暢、問題意識敏銳、采眾傢之長、綜閤批判和藉鑒之外,與福柯和韋伯持續的潛在對話也值得細思。如果福柯迴避宗教改革是因為擔心有關規訓的論證不可靠(作者語),作者本人試圖將規訓進程前推二百年,並擴展瞭規訓的宗教維度,使規訓理論依然成立(末章以“小”規訓呼應福柯);韋伯則未明言國傢權力與教會規訓之間的聯係(韋伯的國傢權力觀注重強製而非生成),此處空缺的恰是福柯所言“救贖”,即牧師權力和生命政治雛形。另,所引所論有不足之處均直白告知,以期後續證成,非常坦率瞭
評分兩年前讀過譯稿,非常精彩...全書算是bring the religion back in,用比較法篩掉不需要的選項,用邏輯來推論為何低地人民和高地人民能走齣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最後從這一點看state-building等一係列問題,雖然讀完總覺得有哪裏不對(邏輯證明如此乾淨漂亮,但,果真如此?),但非常有啓發性,很多地方算是走鋼絲般的腦洞大開,但最後還能圓迴來,不愧是獲巴林頓·摩爾奬的大作
評分翻譯非常流暢,內容也不錯。福柯-韋伯的理論切入宗教改革與國傢建構的關係,強調宗教改革帶來的所謂“規訓革命”如何強化國傢能力。作者的行文邏輯很清晰,說明瞭宗教改革的背景下,教派衝突如何與階級鬥爭與地緣政治鬥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並對國傢建構的進程施加影響的(自下而上的尼德蘭模式和自上而下的普魯士模式)。如果我們把這本書當做bring the religion back in的嘗試的話,這本書多少提供瞭一個能夠同時強調意識形態與宗教組織兩麵的思路,這是值得關注的。
規訓革命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