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怡明(Michael Szonyi),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係中國曆史學教授,費正清研究中心主任,明清及中國近代社會史學傢。擅長利用曆史人類學和田野調查方法研究中國東南亞地區的社會史。著有Practicing Kinship: Lineage and Descent in Late Imperial China(2002),Cold War Island: Quemoy on the Front Line(2008),The Art of Being Governed:Everyday Politics in Late Imperial China(2018);編有The China Question: Critical Insights into a Rising Power(2018),A Companion to Chinese History(2017)。
譯者王果,四川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本書的主要特色是以小見大,從具體案例探討具有普遍性的曆史現象。本書論及的戶籍與賦役製度、裏甲與裏社製度,乃至理學文化的傳播、商品經濟的發展、地方社會的動亂,都是明清時代具有普遍性的曆史現象。至於這些普遍性因素如何作用於地方社會,如何導緻社會生活方式的轉變,則端視當地民眾的應對策略。宋著反復強調,地方社會麵對各種不同的議題,都要經曆長期的競爭、協商與閤作的過程,其實就是為瞭說明地方社會應對曆史變遷的機製與策略。幾乎每一章都有引人入勝的故事,而且通常是以田野調查資料作為楔子,引齣即將討論的話題。作者刻意營造的現場感,不斷引導我們深入其境,親身體驗和感受當地人的曆史實踐。
發表於2025-02-02
實踐中的宗族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Similar to Faure, this study focuses on a local area in southern China to trace the development of kinship/lineage from early Ming to 20 century. Szonyi’s site is Nantai, a Fuzhou area comprising 100-200 villages. The author draws from 4 types of materials...
評分Similar to Faure, this study focuses on a local area in southern China to trace the development of kinship/lineage from early Ming to 20 century. Szonyi’s site is Nantai, a Fuzhou area comprising 100-200 villages. The author draws from 4 types of materials...
評分 評分Similar to Faure, this study focuses on a local area in southern China to trace the development of kinship/lineage from early Ming to 20 century. Szonyi’s site is Nantai, a Fuzhou area comprising 100-200 villages. The author draws from 4 types of materials...
評分大約二十年前,宋怡明翻譯瞭我的博士論文《明清福建傢族組織與社會變遷》(Family and Lineage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Change in Ming-Qing Fujian),於2001年在夏威夷大學齣版社齣版。時過不久,他研究福州宗族的博士論文在斯坦福大學齣版社齣版,書名為Practicing Kinship...
圖書標籤:
可能因為是在西湖邊讀的。 覺得好極瞭。
評分好讀。分析策略優於文獻整閤,似乎意在將“傳統”落實進入一時一地場景中。
評分總體而言中規中矩。英文原著齣版於2002年,基於作者1994年前後在福州(尤其是南颱島)的田野調查,在方法取徑上則是經典的早期華南研究的風範。大略而言,與珠江流域的情況類似,福建的宗祠建築以及相應的製度與設施,在明中葉以前為齣仕士大夫特權的體現(並且獲得瞭國傢製度的保障),此後則逐漸普及,成為民間凝聚宗族力量的方式,其齣現則與洪武裏甲製和明中葉商品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至於科舉的影響與儒傢文化的普及,則是一筆帶過)。與廣東不同的,則是衛所製的影響,這一點在作者後來的《被統治的藝術》一書則則有更生動的展現。
評分總體而言中規中矩。英文原著齣版於2002年,基於作者1994年前後在福州(尤其是南颱島)的田野調查,在方法取徑上則是經典的早期華南研究的風範。大略而言,與珠江流域的情況類似,福建的宗祠建築以及相應的製度與設施,在明中葉以前為齣仕士大夫特權的體現(並且獲得瞭國傢製度的保障),此後則逐漸普及,成為民間凝聚宗族力量的方式,其齣現則與洪武裏甲製和明中葉商品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至於科舉的影響與儒傢文化的普及,則是一筆帶過)。與廣東不同的,則是衛所製的影響,這一點在作者後來的《被統治的藝術》一書則則有更生動的展現。
評分很多地方蜻蜓點水,沒有深入。作者深得Scott真傳,對於宗族形成機理的認識還停留在“逃避統治”的水平上。
實踐中的宗族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