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law Milosz,1911-),波兰裔美籍著名作家、翻译家、评论家。生于基日达尼,成长于维尔纳。“二战”中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时,曾参加抵抗组织。1951年从波兰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任上出走,从而与波兰政府决裂,开始流亡生涯。1962年起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拉夫语言文学系教授(和荣誉退休教授)。1978年获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诺斯达特国际文学奖,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布罗茨基称他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或许是最伟大的”。
米沃什著作宏富,主要作品有:《冬日之钟》(诗集),《面向河流》(诗集),《拆散的笔记簿》(诗文集),《被禁锢的头脑》(政论集),《伊萨谷》(小说),《波兰文学史》等。
发表于2025-02-01
米沃什词典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2004年2月,我在北京买了两本《切•米沃什诗选》(张曙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一本送给了一个朋友。5月,我拿着它去云南闲晃。在大理洲的一间山顶木屋里,窗外不远处是碧汪汪的一池湖水,低天翻滚的云朵把变幻的影子投在水上,密集簇开的黄花像刚刚窜出草地的火苗,翻...
评分“难道只因为曾经有过这样的事?” 切斯瓦夫•米沃什少年时代有位亲密的玩伴,斯蒂凡•扎古尔斯基,绰号“大象”。米沃什和大象都是“流浪汉俱乐部”的成员,两人一起参加同学聚会,一起远足旅行,一起驾着独木舟航行去巴黎。因为大象,扎古尔斯基家的利波夫卡庄园成了朋...
评分前几天就计划着最近开始看《米沃什词典》,米沃什198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裔美国人,又是一个流亡者。前段看的布罗茨基、昆德拉、索尔仁琴尼等等都是流亡了都得了奖,看样子意识形态上还是有关的。(以上是些闲话)看这本书开始还以为是本小说像《马桥词典》一样,结果打...
评分年龄是一种武器。不仅是年轻对年老那种锐利的刺痛感,还有年老对于抵达真理的速度。米沃什活过了大多数同时代的人,所以最后他写下的词典中保持了坦率——他爱过恨过的人都消失了,只留下他发出声音。长寿使他有机会坦率,说出那些在在世的人面前不便于说出的话。他英勇得活...
评分---------------------- 米沃什词典读起来让我感到有些吃力,原因之一在于米沃什用词典体消解了线性叙事的连贯性,以具体的词条来呈现头脑中的私人记忆,当我努力尝试用所有的拼图碎块还原一个完整的图案时,不管我能否成功,最终呈现出的结果都已注定满是裂缝。以词典...
图书标签: 米沃什 波兰 回忆录 外国文学 诗歌 米沃什词典 文学 三联
“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198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的人生回忆录,呈现20世纪历史文化广阔的精神地图。
1940年6月,29岁的切斯瓦夫·米沃什闯过苏军与德军四道防线,从维尔诺长途跋涉到纳粹占领下的华沙。半个多世纪流亡生涯之后,他才终于重返故乡维尔诺,一座“从童话中长出来的城市”。与自己的过去重逢,他回到一种间接的自我表达方式,开始为各种历史人物事件登记造册,而不是谈论他 自己。
《米沃什词典》就是这样一件替代品。它替代了一部长篇小说,一篇关于整个20世纪的文章,一部回忆录。书中所记的每一个人,都在一个网络中活动,相互阐释,相互依赖,并与20世纪的某些史实相关联。
《米沃什词典》是米沃什亲自经历与见证的20世纪。与他一起到过人间的天堂或地狱的人,几乎都已去了幽灵王国。本书是对那些灵魂的召唤,以文学这一永恒的纪念仪式,换取他们的片刻显形。他用词典这一相对客观、抽离、高度浓缩的形式,以平静、卓越的才智,将他的时代丰富层面的体验,浓缩为一个个充满高度智性和深沉情感的词条。
由于对波兰文学的无知产生了极大的阅读困难,好在读了一些波兰史,在整体把握上稍有挽救,但仍然难以克服其中私人化的那部分。读到最后才反应过来,这些没有起承转合的故事是写给那些在书中死去的人,这种破碎的词典式的自传何尝不是这位诗人的又一首诗?波兰人是真会写诗。
评分还好吧。
评分译笔不错但有文化硬伤,不识《群魔》、别尔嘉耶夫。那些认识或听说的声音与面孔将利用作者的血流和笔端回归生者。他们在细节中一闪而过,但至少免于被遗忘。他们在网络中相互说明,并与宏大的世纪历史事实相关联。边缘与散漫保证了美和自由,守护了历史的家园
评分有句吐槽不错
评分三联出品,炒作书。
米沃什词典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