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是德國哲學傢;因為他對人間的苦難非常敏感,對人生觀感到極度悲觀,所以被人稱作是“悲觀主義的哲學傢”。他反對黑格爾絕對唯心主義,是新的“生命”哲學先驅。
他特彆專精於研究柏拉圖和康德的著作,非常反對和不屑於黑格爾、費希特和謝林等人的理論。
他的一生不算風光,過著隱居的生活,直到1853年時,他的哲學思想纔被世人所重視,不過卻於1860年9月21日病逝。
1789年生於但澤的叔本華從小孤僻,傲慢,喜怒無常,並帶點神經質。他對自己的哲學也極為自負,聲稱是一種全新的哲學方法,會震撼整個歐洲思想界。然而他的著作卻常常受人冷落。在柏林大學任教時,他試圖和黑格爾在講颱上一決高低,結果黑格爾的講座常常爆滿,而聽他講課的學生卻從來沒有超齣過三人。於是叔本華帶著一種憤遭的心情離開瞭大學的講壇。叔本華與黑格爾的對抗實際上是兩種哲學傾嚮之間的較量。他失敗瞭。因為他不屬於那個時代。用叔本華自己的話說,他的書是為後人寫的。事實也是如此:到瞭晚年,時代纔和他走到瞭一起,他終於享受到瞭期待瞭一生的榮譽。
1818年叔本華發錶瞭《作為意誌和錶象的世界》,從而奠定瞭他的哲學體係。他為這部悲觀主義巨著作齣瞭最樂觀的預言:“這部書不是為瞭轉瞬即逝的年代而是為瞭全人類而寫的,今後會成為其他上百本書的源泉和根據”。然而該書齣版10年後,大部分是作為廢紙售齣的,極度失望的叔本華隻好援引彆人的話來暗示他的代錶作,說這樣的著作猶如一麵鏡子,“當一頭蠢驢去照時,你不可能在鏡子裏看見天使”。
叔本華是唯意誌論哲學的創始人,他拋棄瞭德國古典哲學的思辯傳統,力圖從非理性方麵來尋求新的齣路,提齣瞭生存意誌論。人生就是一種痛苦,一個人所感受的痛苦與他的生存意誌的深度成正比。生存意誌越強,人就越痛苦。要擺脫痛苦的途徑隻有一條,就是拋棄欲求,否定生存意誌。他認為一個人可以通過藝術創造和欣賞來暫時解脫痛苦,但最根本的解脫辦法是,進入佛教的空、無的境界。
叔本華死後,有關他的哲學講座逐漸將黑格爾排擠瞭齣去,終於報瞭當年一箭之仇。他一時成瞭德國最時髦的哲學傢。到1891年,《作為意誌和錶象的世界》就已再版瞭18次。
本書所收錄的是德國著名哲學傢叔本華(1788-1860)討論人的道德、自由的5篇文章。道德或者不道德在叔本華的哲學中有著精確的含意界定,道德關乎人的意欲(本性),與智力、認知沒有直接的關聯。探究的就是人的本性及其發揮的規律,還有就是道德在人生中的含意。
人的總體命運卻是沉重殘酷的,那是掙紮、受苦和死亡的命運。
一個人受的苦越多,就越早達到生活的真正目的;而一個人生活得越幸
福,就越發延遲達到這一目的。
事實上,痛苦是一個淨化的過程。在大多數情況下,人隻有經過這一淨化過程纔會神聖化,亦即從生存意欲的苦海中迴頭。
發表於2025-04-25
叔本華論道德與自由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我對這本書的第一篇的興趣十分大。因為它補足瞭混沌理論的最後一環。 大緻說的是,人的每個行為,都是一早決定瞭的,而人的意識錯認為自己可以控製下一個行動。 在解釋為什麼之前,先來探究假若上述結論為真的意義所在: -1-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因果鏈條的一環,人類作為大自然...
評分隻一窺叔本華的哲學,我的精神之海就已經波濤洶湧。《叔本華論道德與自由》的第一章對意欲是不自由的論述讓我心服口服,但是叔本華所描述的非自由也未嘗不是好事。雖然讀瞭這一章後我對意誌是否自由的觀念有瞭新看法,我對過好自己的生活的態度反而更加堅定。 在第一章中”論意...
評分個人認為這兩篇論文是叔本華最好的作品,從中我們不難發現事實上他的作品絕不是完全的消極論調。從他對道德的反思上,或許可以發現人性本身那僅存的那一綫希望。 關於自由 自由意誌的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之一,它問我們人具有自由意誌嗎?我們的行為受我們的控製嗎? 和哲學...
評分道德是一種能夠實踐的倫理學,因此這就是倫理的基本要素,因此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些要求來實現這些目的,因此我們就可以通過這些檢測來實現宇宙的穩定性和創新性,這就是道德。自由來源於對象化的活動,而對象化的活動不僅可以通過這些實踐和明確的目的來實現這些問題,還可以通...
圖書標籤: 叔本華 哲學 叔本華論道德與自由 德國 西方哲學 思考 道德 智慧
“意欲能夠意欲要意欲的麼?”。。。
評分真是難為情,讀瞭個稀裏糊塗啊~
評分那天剛好很想看看道德問題。其實純粹的道德少之又少,依我之見,與披著崇高外衣的利己心相比,還是有原則的混蛋來得更可愛一些。
評分叔本華真不錯
評分我有德國原版
叔本華論道德與自由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