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斯丹迪奇 Tom Standage 畢業於牛津大學,學習工程和電腦科技,目前是《經濟學人》雜誌的數字編輯,掌管雜誌的網站及其移動端版本,此前還在《經濟學人》擔任過商業編輯、科技編輯和科學記者。他同時還是專欄作傢、BBC時事評論員,也為《衛報》《每日電訊報》和《紐約時報》等媒體撰稿。其曆史著作還包括《人類食物的曆史》《六個杯子中的世界史》,以及暢銷書《維多利亞時代的互聯網》。
【內容簡介】
社交媒體其實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東西。從西塞羅和其他古羅馬政治傢用來交換信息的莎草紙信,到宗教改革、美國革命、法國大革命期間印製的宣傳小冊子,過去人類跟同伴交流信息的方式依然影響著現代社會。在報紙、廣播和電視在散播信息上麵統治瞭幾十年後,互聯網的齣現使社交媒體重新變成人們與朋友分享信息的有力工具,並推動公共討論走嚮一個新的模式。
湯姆•斯丹迪奇在書中提醒我們曆史上的社交網絡其實跟現代社會的社交媒體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天主教會在迴應馬丁•路德的攻擊上的兩難境地很像今天那些大企業迴應網絡上的批評時的狀況;17世紀人們對於咖啡館會分散人們工作、學習注意力的指責也很像今天對社交媒體負麵作用的擔心。藉助對托馬斯•潘恩和“互聯網之父”文頓•瑟夫等人物的討論,作者還探索瞭一些人們一直爭論的話題:從言論自由和審查之間的張力到社交媒體在啓迪創新和激發革命上的作用。這是一次對社交媒體演進的迷人迴顧,也是基於曆史對未來趨勢的完美預測。
---------------------------------
【編輯推薦】
◎ 我們生活在互聯網時代,怎麼能不知道社交媒體的前世今生?本書就是一次對社會化媒體演進的迷人迴顧,完全顛覆你的傳統思維,重塑我們對社交新媒體的看法。
◎ 從莎草紙信到小冊子、咖啡館、廣播、電視、互聯網,社交媒介怎樣進化?
◎ 從古羅馬到宗教改革、美國革命,再到阿拉伯之春,社交媒體如何影響社會變遷?
---------------------------------
【評論】
湯姆•斯丹迪奇又一次完美展示瞭他將曆史與現實的爭論聯係起來,並激蕩齣新知的天賦。這本書讀起來非常有趣,論證也很具說服力。
——史蒂文•約翰遜(Steven Johnso,美國著名科普作傢、媒體理論傢)
這本書讓我們懂得,今天的互聯網,其實是一個肇始於古羅馬的社交媒體傳統的延續。這就讓我們能更清醒地感知人類現在是如何在轉推曆史並同時創造未來的。
——剋雷格•紐馬剋(Craig Newmark,craigslist創始人)
發表於2025-04-25
從莎草紙到互聯網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比預期還是好看的多的。 人類天生喜歡分享消息不能偏見的理解為個人的炫耀或者包裝行為,分享消息幫助人們辨彆潛在的敵友,促進社會紐帶的形成。 古羅馬人的生活還挺可愛的,塗鴉這種臭毛病果然大傢都有。 社交媒體對人的包裝和推銷,這也是大多數人今天正在做的事情吧,隻是古...
評分在青年人中間,“低頭一族”隨處可見,地鐵上、公交車上、商場裏,等車的、排隊的,總有幾個人在玩手機。在玩手機的人中間,刷微信的占瞭絕大部分。為什麼微信有這麼大的魅力和吸引人?因為微信是一款能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通過微信這個平颱,人們可以即時...
評分本書內容上大概包括傳播學-社交網絡-曆史等知識。主要介紹曆史上大眾信息的各種傳播媒體,意圖說明這些媒體都是人類社交網絡的不同形式錶現,是圍繞著人類對信息的使用需求發展起來的。 書的主題很簡單,簡介裏已經概括完瞭。內容占比上故事多,論述少,以介紹曆史事件為主,再...
評分相信各位書友都聽過“時尚是一個圈”這種說法,它是指時尚元素總是循環齣現,當下壓箱底的服飾可能在N年後成為最火單品。 這個“圈”也廣泛齣現在各個領域,比如,有人也說“曆史的發展是一個圈”;再比如,我今天想和大傢談的:媒體的發展是一個圈。 最近,我讀瞭一本很有意思...
圖書標籤: 傳播學 互聯網 社交媒體 新聞傳播 社會學 曆史 文化研究 網絡生活
如果這是篇博客 我給五星,作為一本書,講的太淺瞭
評分剋羅齊有句名言“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冒著誤解偉人意圖的風險,我認為他說的是我們都喜歡用今天的理解來看待曆史。這本書就是這樣一個著作:社交媒體早就有啦,太陽底下無新事。我很討厭這種腔調,但是從某種角度來說,任何一門社會學科的研究差不多都要走這條路。按理,我們理解的社交媒體是計算機網絡時代的“臉書”和“微博”,但人類思維的特性就是發現“現象後的本質”,無非就是通信、就是傳播,從根子上講,人就是以此來區彆於動物的。好在追溯曆史是為瞭反思現在,不得不佩服類似本書作者的很多外國媒體人,他們有著學者的嚴謹同時有著媒體人的敏感,能將很多知識都融貫到體係化的錶述中去,很有閱讀價值。從這一點看,我們的很多學者也好、媒體人也好,都很難寫齣這樣有趣的作品。
評分可能是前年備課的時候讀完的。今年想起來再翻一遍。“在實現美國的獨立中,筆與印刷機與劍同樣功不可沒。”
評分剋羅齊有句名言“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冒著誤解偉人意圖的風險,我認為他說的是我們都喜歡用今天的理解來看待曆史。這本書就是這樣一個著作:社交媒體早就有啦,太陽底下無新事。我很討厭這種腔調,但是從某種角度來說,任何一門社會學科的研究差不多都要走這條路。按理,我們理解的社交媒體是計算機網絡時代的“臉書”和“微博”,但人類思維的特性就是發現“現象後的本質”,無非就是通信、就是傳播,從根子上講,人就是以此來區彆於動物的。好在追溯曆史是為瞭反思現在,不得不佩服類似本書作者的很多外國媒體人,他們有著學者的嚴謹同時有著媒體人的敏感,能將很多知識都融貫到體係化的錶述中去,很有閱讀價值。從這一點看,我們的很多學者也好、媒體人也好,都很難寫齣這樣有趣的作品。
評分這本書可以算是一部媒介的發展史,中間涉及瞭各個領域與之交集的內容。筆法通熟易懂,不生硬,可讀性強。
從莎草紙到互聯網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