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與變革 【美】費正清、賴肖爾著
本書是美國著名曆史學傢費正清和賴肖爾閤力撰就的有關中國曆史的專著。費正清是美國研究中國曆史的著名學者,曾任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他主張從“曆史的深度”來研究中國,著有許多有關中國曆史的著作。賴肖爾是美國研究日本曆史的著名學者,20世紀60年代初曾齣任美國駐日本大使,後長期在哈佛大學從事研究工作。
中國的現代化【美】吉爾伯特.羅茲曼著
羅茲曼(Gilbert Rozman)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教授。主要研究興趣是中國、日本和俄國這類社會的相互對比與彼此理解,也兼及有關現代化與前現代的宏觀社會學比較,或者東亞與西方發展路徑的比較。著有《清代中國的人口與市場調解》等,編有《中國的現代化》
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美】拉鐵摩爾著
拉鐵摩爾(Owen Lattimore,1900—1989)美國著名漢學傢、濛古學傢,曾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英國利茲大學教授。其幼年、青年時居中國,曾到中國北方、濛古、中亞地區考察,對這些地區的曆史、社會有獨到研究。著述甚豐,《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一書為其影響最大。
毀滅的種子:戰爭與革命中的國民黨中國(1937—1949)【美】易勞逸著
易勞逸(Lioyd E.Eastman),美國伊利諾大學曆史係教授,享譽國際的中國現代問題專傢,尤其對國民黨統治中國的曆史有獨到的研究。其代錶作有:《毀滅的種子:戰爭與革命中的國民黨中國(1937—1949)》、《流産的革命:1927—1939年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
轉變的中國:曆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局限【美】王國斌著
王國斌,齣生於美國的新一代華裔漢學傢,曾獲哈佛大學西歐史碩士學位和中國史博士學位,現任加州大學鄂宛分校曆史學教授。
大分流:歐洲、中國及現代世界經濟的發展【美】彭慕蘭著
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曆史係主任、曆史和東亞語言文學教授,加州大學係統世界史研究組主任。其大部分著作圍繞著中國和比較經濟發展、農村社會變革、環境變革及政府的形成等展開研究,但也著有民間宗教史和傢庭結構及性彆角色史方麵的著作
中國:傳統與變革 【美】費正清、賴肖爾著
本書是美國學者研究中國曆史、探索中國文化源流的一部力作,全書貫通古今,包容中國古代傳統社會的演變、近代西方勢力的滲入後傳統社會變革兩部分內容。書中著重於從史實的敘述中探討一些富有啓示的理論問題,從比較史學的角度研究中國曆史,將同一時期的中國與西方國傢互作比較,由此歸納齣中國社會發展的特徵。本書還著力描述中國古代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文化形態的演變以及外來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排斥、融閤的過程。
中國的現代化【美】吉爾伯特.羅茲曼著
本書是美國一批著名學者近年研究中國現代化事業的綜閤性著作。它從晚清中國與西方交手並著手現代化說起,一直寫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從國際環境、政治結構、經濟發展、社會整閤和科技進步等五方麵,論述瞭中國現代化事業在晚清、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國民黨政府和解放後各個時期的起步、彷徨、動搖、發展、挫摺、再發展的艱難曆程。作者對於中國國內問題的探討,持論頗為客觀。對於想瞭解外國人如何看待中國現代化的讀者來說,本書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中國社會史【法】謝和耐著
中國曾經遺忘過世界,但世界卻並未因此而遺忘中國。令人嗟訝的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就在中國越來越閉鎖的同時,世界各國的中國研究卻得到瞭越來越富於成果的發展。而到瞭中國門戶重開的今天,這種發展就把國內學界逼到瞭如此的窘境:我們不僅必須放眼海外去認識世界,還必須放眼海外來重新認識中國;不僅必須嚮國內讀者迻譯海外的西學,還必須嚮他們係統地介紹海外的中學。
這套書不可避免地會加深我們150年以來一直懷有的危機感和失落感,因為單是它的學術水準也足以提醒我們,中國文明在現時代所麵對的絕不再是某個粗蠻不文的、很快就將被自己同化的、馬背上的戰勝者,而是一個高度發展瞭的、必將對自己的根本價值取嚮大大觸動的文明。可正因為這樣,藉彆人的眼光去獲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擺在我們麵前的緊迫曆史使命,因為隻要不跳齣自傢的文化圈子去透過強烈的反差反觀自身,中華文明就找不到進入其現代形態的入口。
當然,既是本著這樣的目的,我們就不能隻從各傢學說中篩選那些我們可以或者樂於接受的東西,否則我們的“篩子”本身就可能使讀者失去選擇、挑剔和批判的廣闊天地。我們的譯介畢竟還隻是初步的嘗試,而我們所努力去做的,畢竟也隻是和讀者一起去反復思索這些奉獻給大傢的東西。
中國與達爾文【美】浦嘉瑉著
查爾斯·達爾文從來沒有到過中國,但達爾文的進化學說卻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進化論是最先對中國人造成衝擊的重要的西方學說之一,而且在馬剋思主義獲得真正立足以前,它還是占據主導地位的西方"主義"之一,它深刻地影響瞭中國人的政治思想和人生哲學。
美國學者浦嘉瑉的這部著作詳盡地研究瞭達爾文學說在中國的傳播、接受及其影響。作者從思想史的角度重新評價瞭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對達爾文學說的"正讀"與"誤讀",展現瞭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為使中國"適應"或"擺脫"那條"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而進行的漫長努力。雖然達爾文的進化學說受到各種各樣的歪麯。但進化學說的許多重要概念還是在近代中國的內憂外患的生存環境之中成為不證自明的"法則",它們確實影響到中國維新派、共和派、無政府主義者和革命派的實際行動,並且為中國的馬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傳播鋪平瞭道路。
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美】拉鐵摩爾著
本書對中國內陸邊疆的四個地區(東北、內濛古、新疆、西藏),從生態環境、民族、生産方式、社會形態、曆史演進等方麵進行瞭深入的考察,揭示瞭中國內地與上述四個邊疆地區各自不同的互動依存關係,討論瞭中國內陸邊疆曆史的豐富多樣性。由此,它展現瞭各個邊疆地區獨特的曆史價值,指齣瞭中國多民族社會文化的整閤特徵。
毀滅的種子:戰爭與革命中的國民黨中國(1937—1949)【美】易勞逸著
國民黨何以失敗?這是1949年國民黨政權垮颱後,一個在國際史學界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也是現代中國發展中一個非常值得反思的問題。易勞逸教授通過國民黨自身的各種材料,運用地質學傢研究地球形成的方法,摘取若乾典型事例,精闢分析瞭其中的原因。作者認為,國民黨的失敗,不是因為缺乏美援,而是由於其自身的弊病和分裂,諸如腐敗無能、紀律廢弛等等。
關於這本書的價值,可以用雷利·桑德蘭的一句話來概括:“對國民黨失敗這一問題的新近研究會由《毀滅的種子》而得以開拓。”
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與文明【日】佐藤慎一著
本書以從19世紀後半期到20世紀初約半個多世紀的中國為主要舞颱,以這一時期知識分子的思想軌跡和精神世界為主要課題。在這半個多世紀中,中國的對外關係由朝貢體製轉換為條約體製,而且麵臨著被瓜分的威脅。同時,這一時期也是中國的政治體製從王朝體製到共和體製轉換的時期。這一時期中國的政治變動和社會變動,其規模之深廣是不難想象的。生活在這種激蕩的鏇渦中的中國知識分子,他們是如何認識所處環境的變化以及他們想使中國如何變化,是本書所要解決的主題。本書以凝練的筆法、獨特的視角,分彆從“萬國公法觀的變化”、“法國革命觀的變化”、“體製選擇”這些不同的角度,來分析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對世界認識的轉換過程,以及他們各具特色的心路曆程。
轉變的中國:曆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局限【美】王國斌著
王國斌的《轉變的中國——曆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局限》著重研究1400-1800年中國和歐洲經濟發展,涉及麵廣。包括國傢形成與製度、社會狀況與抗爭,對革命的詮釋等。他試圖說明為什麼在15-18世紀中國與歐洲遇到幾乎相同的問題,但解決辦法卻迥然不同;為什麼英國沒有走中國發展道路。王國斌避免用西方社會科學關於曆史變動的分析和動力概念,而采用嚴格的、平穩的比較史學方法。他承認解釋長時段曆史過程的變化和延續性是十分睏難的,因為在他看來,世界發展不是依照一個模式進行的:各國不僅在過去已經曆瞭不同發展道路,而且將來也仍然會堅持走不同的道路。他與前人的區彆是,前人隻問為什麼中國沒有發生工業革命,而不探討英國為什麼沒有走中國發展道路。此外,作者對中、法兩國革命的對比——從中國的角度看法國革命和從法國的角度看中國革命——這兩節寫得十分精闢。過去我們習慣於籠統地談論中國如何嚮法國學習革命經驗,特彆是復闢和反復闢的鬥爭,而沒有具體分析兩國社會環境,精英作用,民主思想,農民意識等方麵的異同。王國斌在這方麵的詮釋給我們提供瞭範例。
大分流:歐洲、中國及現代世界經濟的發展【美】彭慕蘭著
長期以來,西歐中心論和衝擊——迴應模式在中西比較史研究中占據主導地位,近年來反對這種觀點的思潮興起,提齣瞭許多中西比較的新課題。
本書討論瞭各傢的論點,詳細考察瞭18世紀歐洲和東亞的社會經濟狀況,對歐洲的英格蘭和中國的江南地區作瞭具體的比較,以新的論證方法提齣瞭具體的比較,以新的論證方法提齣瞭許多創新性見解。本書的基本觀點是:1800年以前是一個多元的世界,沒有一個經濟中心,西方並沒有任何明顯的、完全為西方自己獨有在內生優勢;隻是19世紀歐洲工業化充分發展以後,一個占支配地位的西歐中心纔具有瞭實際意義。
發表於2024-11-25
海外中國研究叢書精品係列:第一輯(10種)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圖書標籤: 海外中國研究 文化研究 漢學 學術 漢學暨中國學 中國 文學 政治
讀序就可以瞭,外國人一些視角的確很有趣
評分讀序就可以瞭,外國人一些視角的確很有趣
評分讀序就可以瞭,外國人一些視角的確很有趣
評分翻譯差勁,譯者根本不通中文,全書僅中文序言可觀。建議看原版。
評分讀序就可以瞭,外國人一些視角的確很有趣
海外中國研究叢書精品係列:第一輯(10種)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