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艾尔曼,1946年出生。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和历史系教授。他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思想与文化史,1000-1900年;中华帝国晚期科技史,1600-1930年;中日文化学术交流史,1600-1850年。主要著作有:《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晚期中华帝国科举文化史》、《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科学在中国,1550-1900》等。
发表于2024-11-02
从理学到朴学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一直以来都对汉学家比较感兴趣,但是也限于自身读的他们的书比较少,所以一直未敢对之进行评析。这次借着读完从图书管里借来的艾尔曼的两本书(另一本是《经学、政治和宗族 : 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的机会,也大体的说一下我对于汉学家的看法。 从他们研究...
评分六月第一周,读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与《经学、政治和宗族》二书,写得都非常好看。以知识社会学为方法来写的书,其实都很丰富有趣。由于两书名气甚大,都知道这是知识社会学治汉学的经典,所以我这里只谈一些细微的感受。 《从理学到朴学》,最精彩的是三四五章。研究了考...
评分按:从网上搜到的几篇书评大都是从学理与方法的角度切入的,大概跟此书与众思想史不同的写作体例不无关系。不过我还是希望看到更实质的探讨,比如说如何理解艾尔曼所谓的乾嘉考据学共同体这一问题,在没有完备的学术机构的前现代社会,用现代学术共同体的眼光来审视其组织形态...
评分 评分2nd edition, 2001)---a preliminary note The keyword in the title “From Philosophy to Philology: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is “change”. As the preface summarizes,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 unified academic c...
图书标签: 思想史 海外中国研究 学术史 历史 清代知识谱系 清代 儒学 学术
《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旨在从清代社会经济的背景考察江南学术共同体的演变过程。这一考据学赖以生存的江南学术共同体后为1850年爆发的太平天国战争摧毁。《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还着重讨论了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的文化中心城市苏州、杭州、扬州、常州,力图透过政区和地方史的视角展示考据学的崛起。与传统著作中俯拾即是的思想研究理路不同,《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更注重“哲学的框架”。作者艾尔曼指出,18世纪晚期的中国历史,实际上是17世纪以来政治、学术变革的延续及其发展的极致,其影响甚至播及19世纪乃至2。世纪。18世纪的历史是17世纪满族入关到19世纪西方入侵的漫长历史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不应被孤立出来,搁置一边。
图书馆天天发邮件催我还书,今天一怒之下把它读完了。看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就像读散故事似的,觉得有趣但总抓不到点T T
评分扭转“乾嘉时期万马齐喑”的刻板印象,指出清代考证学不仅是政治压迫的结果,更是以实证反拨宋明唯心主义理学的自然选择。但随着考证走向泥古和琐屑的极端,汉宋折衷论和今文经学抬头,曾作为朴学思想资源的经世思想再度成为其批评者的理论武器。最终,在太平天国的冲击下,考据学大本营江南学术共同体烟消云散。可看作《经学、政治、宗族》的前传。
评分中规中矩,前后多tautology且隔得很。唯一眼前一亮大概是提到傅山的时候。翻白谦慎去。
评分异域之眼,终究有隔。将乾嘉考据比附文艺复兴太流于表面,强调社会经济背景是海外汉学的一贯特长。对于朴学衰败的原因解释也似乎有些表面化。
评分社会史以及知识社会学的进路。读的有些无聊,草草翻过,让我打起精神的竟然是尾章“考据运动的终结”,我一定是对考据学有莫大的偏见。“学者们死了,著作佚散了,学校解散了,藏书楼毁掉了,江南学术共同体在太平天国的战火中消失了。”这是不可避免的命运,没有一个正常的社会,所谓的学术共同体又建基于何处呢?
从理学到朴学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