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塔莉·海因裏希(Nathalie Heinich),法國社會學傢,法國國傢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畢業於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導師為知名社會學傢皮埃爾·布爾迪厄。其研究領域涵蓋藝術傢的職業化、文化實踐的社會學特徵、身份認同等。三十多年來,她始終關注當代藝術在西方社會引起的爭議和討論,對文化實踐中的矛盾特徵進行社會學觀察,並齣版瞭三十餘本探討藝術傢的社會地位、作者的概念、當代藝術體係、身份認同、價值關係及社會學史方麵的著作。她的研究成果已被譯成多國文字。
譯者 何蒨,北京大學法語係本科、碩士,法國巴黎政治學院比較政治學博士,曾赴加拿大深造當代西方藝術研究方法論,並在法國完成關於中國當代藝術三十年體製變遷的博士研究。曾任齣版社編輯、自由撰稿人,現從事比較政治角度的藝術與社會關係研究。在國內外期刊發錶學術論文若乾,主要譯作有《我們什麼也沒看見》《夜蛾:“齣現”隨筆II》(及《創造性工作:不確定性中的自我實現》等。
藝術是社會學的難題:因為藝術領域所推崇的價值觀——獨特性與普世性,正是傳統社會學要探討的問題。與其他領域不同的是,通過研究藝術,社會學者可以把握立場的轉移,這對藝術社會學乃至社會學的整體實踐都有著重要影響。在《藝術為社會學帶來什麼》中,我們關注的不再是社會學對藝術的貢獻,而是藝術為社會學帶來什麼,也即觀察行為者接受藝術的多種方式,以及其中潛伏的價值關係。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已有的理論與方法,反思傳統社會學的某些頑固的思維習慣。有時,這些習慣已轉變為一種僵化的社會認知模式,甚至淪落為一種社會學意識形態。
發表於2024-11-22
藝術為社會學帶來什麼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圖書標籤: 藝術社會學 藝術 社會學 藝術理論 納塔莉·海因裏希 法國 藝術史 2016
簡明但醍醐灌頂的一本書,有點理清瞭社會學(如何研究社會建製)、法律政治學(社會建製是什麼)和藝術史(藝術界作為一個特殊個案)的關係,並以藝術社會學為例提齣瞭社會學的“去批評化”,以“批評”作為研究對象而不是目標。比如社會學研究指齣梵高的天纔是社會建構的,那麼要以這個建構為對象,研究為什麼人們會樂於接受梵高是悲情天纔這樣的神話。
評分簡潔明晰,富於啓發,毫不留情地嚮其導師布爾迪厄開炮!作者強調韋伯的“價值中立”,強調從“批判/揭發”走嚮“相互理解”,區彆“研究”與“批評”,但“非還原主義的、非批評的、描述性的、多元的、相對主義的、以中立性為目標的”態度,恐怕很多人文學者並不能完全認同。
評分每一句話都有用。
評分讀得挺纍的。從香港迴來的飛機上開始讀,有些章節反反復復地讀也依然似懂非懂,有些地方則相當有共鳴讀完還迴味無窮。總之是很好的藝術社會學讀物,而且我就是從這本書開始喜歡上瞭精裝本(也可能是因為年紀大瞭)。
評分一本認識論的小冊子。認為社會學要從藝術的普世性與獨特性中受到啓發,改變以前的批評立場、還原立場。以一種相對的、多元的、非批評的、中立的立場去進行社會學研究。重在理解研究對立的研究對象,在幾方穿梭,呈現他們各自的意義世界。
藝術為社會學帶來什麼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