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口雄三(1932-2010),生於日本名古屋,東京大學文學部畢業,研究生時代師從愛知大學著名支那史傢入矢義高,開始李贄文獻的閱讀和中國思想史研究。先後任東京大學文學部助手、中經琦玉大學講師,東京大學文學部副教授,教授。在此期間,他成功地打通瞭東京大學文學部文史哲的學科限製•建立跨學科的對話機製,並在1985年創建瞭“中國一社會與文化”學會。他在2007年牽頭成立集全日本宋明學者為一體的《硃子語類》,譯注刊行委員會,正式啓動《硃子語類》日譯的二十年大工程。退休後任教於大東文化大學文學部,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溝口一生不僅留下具有極大思想;中擊力的著述,而且推動瞭多種國內與國際的大型學術活動。例如與中國學者發起“知識共同體”對話,持續討論戰爭的記憶與責任問題等等。主要著作有《中國前近代思想的屈摺與展開》。《作為方法的中國》、《中國的思想》、《中國的公與私》、《中國的衝擊》等,曾主編齣版瞭《中國思想文化事典》《在亞洲思考》(七捲),翻譯有中國宋代佛教典籍《碧岩錄》和王陽明《傳習錄》等。
《作為方法的中國》包括瞭:考察“中國近代”的視角、關於近代中國像的重新探討、中國的“封建”與近代、天下與國傢、生民與國民、作為方法的中國、津田支那學和今後的中國學、法國支那學、日本漢學和中國哲學、寫在“儒教復興”之際等內容。
發表於2025-02-23
作為方法的中國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 葛兆光 記得在1995年到東京訪問的時候,在尾崎文昭教授的陪同下,和溝口雄三教授有過一次愉快的談話;1998年溝口雄三教授到北京外國語大學日本文化中心任教,在中國文化書院的一次聚會上,我們也有過一次寒暄,雖然瞭解不多,但基於我與不少日本同行的關係,我一直很關注溝...
評分⊙ 葛兆光 記得在1995年到東京訪問的時候,在尾崎文昭教授的陪同下,和溝口雄三教授有過一次愉快的談話;1998年溝口雄三教授到北京外國語大學日本文化中心任教,在中國文化書院的一次聚會上,我們也有過一次寒暄,雖然瞭解不多,但基於我與不少日本同行的關係,我一直很關注溝...
評分很少外國人能夠在史學方麵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震動,上一次有這種感覺還是讀羅芙蕓的《中國衛生現代性》。·············因為這是一本論文集,所以很多演繹實際上都是在重復,甚至讓人感到在湊字數,用的例證也多是重復,比如廣東紡織廠的例子,我起碼看到瞭不下5次...
評分老師課上在講解理論的全球化和本土化時提到瞭這本書,提醒我們全球化的標準一定程度上是以歐美為標杆,要警惕西方知識中心主義,以中國為方法。盡管《作為方法的中國》批判的是日本學者對近代中國研究的觀念,但溝口提齣的方法論卻是放之曆史研究、學術研究,乃至看待世界的角...
評分1.中日之間存在的矛盾與隔閡,是否是因為兩方都以如下思考體係為基準:中國和日本都以歐洲作為參考標準來衡量自身和對方,因此,凡是符閤的都標記為“先進”,反之則成為瞭“落後”。換言之,對自己和彆人的評價依照的卻不是兩者自身的發展邏輯,那麼就談不上“理解”和“交流...
圖書標籤: 溝口雄三 海外中國研究 思想史 曆史 日本 中國研究 中國 漢學
溝口這本書寫得並不平靜,他必須麵對傳統漢學、西方漢學的挑戰,也需要麵對剛剛與日本建交的中國學者,那麼日本的中國研究,他的特點究竟何在呢?溝口迴避瞭這個問題,而是通過對歐洲漢學、日本傳統漢學以及中國自身的研究,來構建自我研究的特徵。其實這種批判建立的方法,並不罕見,甚至我覺得挺正常。通過批判來凸顯差異化,從而以此構建日本的中國學研究。如果,我們再進一步推論,日本在戰前的圖謀如果實現,那麼他們戰前構建齣的中國學,其實就是自我敘述瞭。所以,溝口說日本中國學缺乏自主觀念的原因,恐怕就在於此。中國畢竟是中國,而不是被日本吞並瞭的中國。
評分溝口先生寫的是一本很迷人的書。他的關照視點很有意思,持典型的反歐美中心論,主張站在中國自身的曆史進程中去研究中國,而在更大程度上則是將對東亞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察——中國的命運,與日本實是休戚與共。這一思路在今天看來當然已不新鮮,但對二十年前的學界而言不啻為一方消解西方崇拜癥的一劑良藥。溝口先生對中國近現代史也很有研究,文中經常能看到一些新鮮獨到的觀點,有時候你不得不佩服,他對晚清史事的理解還要超齣本國史學傢一截。第五篇同題的方法論一文乃全書精華,我們這些治本國文史的人,真該靜下心來思考一個問題:“中國”到底應該怎麼被研究?
評分福澤諭吉的“脫亞入歐”論—岡倉天心的“亞洲一體”論【竹內好的“近代的超剋”以及津田左右吉的“東洋現代思想”】;此外,《竹內好全集》第四捲的《何謂近代》以及津田左右吉的《支那思想與日本》。
評分溝口的“作為方法的中國”這個方法論,其實涉及的還是新體用觀的問題,從錶述中能覺察到。不再將西方理解為世界,不再用西方/歐洲來觀照自身(中國/東亞),西方和東方都是世界,也都是世界的一部分,有相對主義色彩。再具體換到中國,就是讓話語沉入中國的特殊性中,去感受中國深層土壤裏自由生長的力量和睏阻,以加深體察,摒棄“衝擊—反應”機製為代錶的簡化史觀。溝口對中國近代“洋務—變革—革命”的批判便是沿著這個邏輯展開的,西方的衝擊不過是觸媒而已。可是,這一切我在看書前早有過思考,雖然可能是我沒察覺到這些思考本來就是溝口帶來,或者我在用舊有框架理解此書以至於囿於自我,但的確是不太新鮮。況且,在諸學科頻頻反思,高舉在地化大旗,嚮下關注中國實際經驗卻不見學科進步的情況下,我懷疑這種方法論的具體操作性。
評分從思路上看或可概括為兩條主軸。第一是對全麵肯定/否定的否定,即“一個全麵否定或者全麵肯定自己的曆史、無法將自己相對化的人,也不可能客觀地、相對地來看待他者”,如對津田支那學原理性和異彆化的肯定、從公與私、國傢與天下等角度批判“洋務-變法-革命”的階段論等;第二是企圖擺脫歐洲的“幽靈”,直接體現為“作為方法的中國”。歐洲似乎始終是亞洲知識分子心中揮之不去的重壓,如溝口所批判的,無論是對歐洲的憧憬,還是對將非歐洲的落後視為一種超越,都隻是以歐洲為中心的錶裏兩麵。但溝口所提齣的“以中國為方法”其實也是這種牽扯的反嚮作用。全書論述的邏輯性之強讓人非常過癮,明確指齣反對對象的做法應該讓那些動輒抬齣“很多人認為”的學者臉紅吧。對王陽明和李卓吾瞭解的太少,亟需補課⋯⋯
作為方法的中國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