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爾迪厄(1930-2002),當代法國著名思想傢、社會學傢。主要著作有《實踐理論綱要》《國傢精英:名牌大學與群體精神》《再生産》《藝術的法則》《區分:判斷力的社會批判》。在這些著作中,布爾迪厄藉助其“習性”、“資本”、“場”等概念,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瞭深刻的批判。
譯者
劉暉,1970年生,法國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譯著有《色情史》《藝術的法則》《男性統治》《帕斯卡爾式的沉思》《自我分析綱要》等。
《區分》通過各種社會統計調查和時尚采樣,揭示齣各種所謂文化品位、生活趣味等文化消費其實是各階級內部各階層相互鬥爭的場域,反映的是社會的區分與差異,而這種種文化消費又再生産瞭這種區分與差異。
本書告訴我們,任何趣味都不是自然的、純粹的,都是習性、資本和場域相互作用的産物。趣味是一種對人的階級分類,而這一分類的構成、標示和維持,掩蓋瞭社會不平等的根源,使不平等具有瞭某種閤法的外衣。
本書是布爾迪厄這位二十世紀極具影響力的法國思想傢對社會的最深刻的批判,他的洞察顛覆瞭人們的日常觀念,極具穿透力。
發表於2025-04-02
區分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看完Bourdieu的《The Love of Art》以及《Distinction》,首先先想到的是拿康德的三大批判來對比Bourdieu的架構,因為兩者思考結構以及齣發點並沒有太大的差異,所以用kant的結構來作為基底評述其實是某種偷懶的方法。Bourdieu首先承襲瞭理性批判的時空形式,然後依據曆史的時...
評分裝逼當然有罪,布爾迪厄說。 如果裝逼無罪,為什麼藝術審美的敏感度總是被分給一小撮名流? 如果裝逼無罪,為什麼鄙視鏈的頭尾順序要由老布爾喬亞階級決定? 如果裝逼無罪,為什麼需要付齣精力和金錢的愛好總是比廉價大眾的要牛逼? 如果裝逼無罪,為什麼艱深難懂的,模糊無可...
評分裝逼當然有罪,布爾迪厄說。 如果裝逼無罪,為什麼藝術審美的敏感度總是被分給一小撮名流? 如果裝逼無罪,為什麼鄙視鏈的頭尾順序要由老布爾喬亞階級決定? 如果裝逼無罪,為什麼需要付齣精力和金錢的愛好總是比廉價大眾的要牛逼? 如果裝逼無罪,為什麼艱深難懂的,模糊無可...
評分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鄉村郵遞員的兒子,早年生活在偏遠的西南農村並說一口方言,充分“體驗到瞭社會不平等和社會統治。”幸虧他異常聰穎並且勤奮,也幸虧有那麼一所不重門第隻看成績的巴黎高等師範學院,使得他得以通過考試這個跳闆,從底層社...
評分雖然自己沒有讀布迪厄的這本英文版的區隔,但最近兩周羅卡的課一直在講這本書,今天連彬更是很詳細地講瞭這本書的前半部分的內容。他裏麵主要是講文化資本、經濟資本二者所形成的社會結構對於個人的品味的塑造,不同階級、不同階層對於食物、文化與自我呈現的選擇顯示齣非常大...
圖書標籤: 社會學 布爾迪厄 文化研究 社會分層 社會科學 法國 政治社會學 社會
評論裏說翻譯質量高是逗我的嗎?讀瞭英文迴來對照感覺看得不是一本書!對長句的翻譯非常機械,還有明顯的語義不通。很簡明的意思怎麼不順怎麼來(如英文版裏disposition,在對趣味的討論裏當然是性情、精神上的傾嚮取嚮啊,翻譯為配置是什麼鬼?)還有非常魚唇的印刷錯誤(如附錄1錶格裏30歲以下印成13歲以下)。忠告:彆看這個瞭,直接擼英文版或原版吧。
評分翻譯質量很高,社會學的路數,對傳播學研究有幫助,不太涉及藝術方麵。布迪厄對我們的趣味判斷作齣瞭一種社會學式批判,給康德的美學加上瞭馬剋思主義和以韋伯、塗爾乾為代錶的歐洲社會科學的眼光,以此來看今天的日常生活中的人與人之間的激烈的審美鬥爭,和其中的主導和壓迫。朗西埃其實是反對布爾迪厄的,他要堅持條審美-政治平等原則。
評分這本書的翻譯質量簡直慘不忍睹。我的法文原版留在瞭法國,想引用一下中文版本,結果翻瞭一下沒幾句通順的話,讀起來比法文原版還纍。還以為商務印書館的翻譯質量比較有保證呢。
評分集《攝影:中等品味藝術》《藝術之戀》等相關前著大成,79初版,引用率最高,排版最復雜,理論、量化與定性研究結閤最融洽,是文化社會學、教育社會學、消費社會學、社會空間、階層流動領域必讀經典。需要大量有關文化生活百科知識,豐富譯注頗有幫助,可惜譯文仍需扣一星。
評分集《攝影:中等品味藝術》《藝術之戀》等相關前著大成,79初版,引用率最高,排版最復雜,理論、量化與定性研究結閤最融洽,是文化社會學、教育社會學、消費社會學、社會空間、階層流動領域必讀經典。需要大量有關文化生活百科知識,豐富譯注頗有幫助,可惜譯文仍需扣一星。
區分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