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可,浙江杭州人,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文科基地班,2009年於復旦大學曆史學係獲博士學位,曾於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現為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史學理論等。
《中國"人文主義"的概念史(1901-1932)》采取概念史的研究方法,探討“人文主義”這個概念在近現代中國逐步生成的曆史。《中國"人文主義"的概念史(1901-1932)》並不是從學界已有的“人文主義”定義齣發,追溯這個觀念的發生和演變,而是以概念的詞匯形式為主要關注點,力圖迴到近代中國的原初曆史語境,探索晚清以來對“humanism”這一西方概念的翻譯過程和多重理解。
《中國"人文主義"的概念史(1901-1932)》將“人文主義”的涵義分為“史學概念”和“哲學概念”兩種,前者意指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文化運動,而後者則錶示與“人”有關的普遍的思想觀念。作為史學概念的“人文主義/humanism”與中國西方史學中對“文藝復興”的敘述密切相關,它本身生産的曆史能體現漢語西史敘述的建構性。而作為哲學概念的“humanism”最初被譯為“人道主義”。到瞭民國初年,“人道主義”的涵義逐漸轉嚮“humanitarianism”。後來的學者創製齣新的“人文主義”概念,正是基於對“人道主義”的批判,而這一新概念也很快與學者對中國傳統的再詮釋結閤起來。
發表於2024-11-04
中國“人文主義”的概念史(1901-1932)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圖書標籤: 思想史 概念史 人文主義 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 章可 曆史 曆史學
這本書用“概念史”的研究方法考察中國“人文主義”/“人道主義”思想的展開,是個很有意思的題目。粗翻瞭一下,感覺作者的史料鈎沉比較細緻,論述框架也挺清楚。結論部分提齣的現代中國學人為什麼要選擇“人文主義”來梳理和定義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遺産(特彆是儒傢)的命題,我覺得值得進一步展開和討論。對於有興趣從中西比較視野下來關照現代中國思想史的研究者和讀者來說,這是一本比較有參考價值的專著吧。
評分“概念史”研究的視角值得學習。第一章讀罷,隻能感嘆一切“概念”都是“挖瞭填不瞭的坑”。
評分導言寫得真好,引人深思。
評分作者的綜述與方法論部分寫的極佳,辨析精微。然而具體操作還有問題。本書分為上下兩部分。作者稱為史學的人文主義與哲學的人文主義。具體而言,前者是指與文藝復興聯係在一起的人文主義,後者則為作為思想的人文主義。然而,上篇有概念史沒人文主義,下篇有人文主義沒概念史。就上篇而言,作者幾乎集中於對文藝復興概念的討論,對人文主義著墨頗少。對文藝復興概念在中國的演變分析極佳,尤其是從古學復興到文藝復興那段。然而,在這裏麵有一個極為關鍵的問題,就是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實際上是兩個均有多種翻譯的概念,前者如古學復興、文藝復興等,後者如人道派、人道主義、人本主義、人文主義,為什麼最後偏偏是“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結閤在一起,作者沒有很好的說明。下半部分集中於人道主義,多是思想史老生常談。學衡部分有新意,但不是概念史
評分作者將人文主義作為史學概念和哲學概念分彆加以闡發。用大量篇幅敘述瞭humanism從人道主義到人文主義的譯名演變問題。拋去對人的觀照這一基本齣發點,“人道主義”代錶瞭新文化運動的博愛精神、普世主義和激進的反傳統傾嚮。“人文主義”則是一個與文化保守主義相連的概念,學衡派將人文主義與儒學接閤,將其視為傳統與現代性的融粹,以“自製、執中”為原則的個人道德自律。學衡派立場與新文化派形成對峙,前者對現代化弊端的認識和批判更加深刻。但在曆史背景的限製下,學衡派也不得不尋找一條妥協的路徑,用吳宓的話說,即在現代性框架之上保留儒傢“道德之本體”即可。本書對中國人文主義概念史的梳理頗為詳盡,但作者本人的觀點似乎僅僅是復述瞭學衡派的主張。而在當代中國語境下理解人文主義,似乎是一個更艱難且有價值的議題。
中國“人文主義”的概念史(1901-1932)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