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 1902-1994),著名徳裔美籍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师,以首创“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和“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闻名于世。曾任教于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匹兹堡大学。
埃里克森早年在德国师从安娜·弗洛伊德,成为一名精神分析师,后移居美国开展临床与学术研究。除了是一名儿童与青少年心理专家,他还将心理发展的视野扩及社会和历史领域。其主要著作有:《童年与社会》《青年路德:一项精神分析与历史的研究》《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甘地的真理》《生活史和历史的瞬间》等。
发表于2024-11-07
青年路德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图书标签:
★一位迷惘的天才青年,要完成一项秘密的生命计划,
如果时机未到就死了,那么他只不过是一个病态而破碎的人。
★精神分析与发展心理学巨匠埃里克森的成名之作
★开创心理学、历史学与传记融合研究的经典名著
*************************************************************************************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既有学术深度,又充满细腻情感的作品。作者以自己开创的“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重新书写16世纪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刻画出一个承担着个人的、家庭的、宗教的、历史的重担,苦恼于“自己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濒于崩溃的迷惘青年,如何一步步在化解心理危机的同时迈向世人眼中的伟大。
心理传记研究借由研究者与传主“心理历史经验”的相遇,既有对个人自我同一性的启发与作用,又有世代之间传承与创造,生命便能生生不息地从过去到现在,再奔向未来。希望读者们在欣赏这本书时,能够不仅认识青年路德、埃里克森、心理传记学,还能够好好认识自己!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心理学博士,台湾辅仁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丁兴祥
埃里克森本身也是饱经“自我同一性危机”的一个人,他不但以自身的生命体悟,更加上几十年临床心理治疗的历练,以其深刻且细腻的感通能力,摆脱病理化的观点,体会出青年路德的困苦、坚毅与开创性。埃里克森在此书中展现出对“人”细致地、深刻地、深情地、有历史脉络地去理解与感通的努力,是关心“人”的我们值得学习的一个典范。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博士,台湾辅仁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翁开诚
非凡人物是如何成长的?我们不妨看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传记代表作《青年路德》。该经典著作以同一性理论,剖析了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由家庭环境、自我信仰及成长经历交织影响的心理发展轨迹,值得想深入了解同一性理论与对心理传记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对路德化解心理危机的细腻分析亦可作为读者反思自我成长的一面镜子,帮助自己化解危机、走出沼泽,迎来心中“太阳”。
——西南大学心理学博士,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质性心理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 刘电芝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著的《青年路德》是心理传记学和心理历史学的经典著作。该书英文版1958年出版,早年有我国台湾地区的繁体译本,现由西北师范大学从事该领域研究卓有建树的舒跃育教授等人翻译成简体中文出版,相信有助于促进心理传记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对于研究认同理论和宗教改革人物马丁·路德也有重要参考意义。
——西南大学心理学博士,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质性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会刊《心理传记与质性心理学》主编,岭南师范学院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剑虹
久闻埃里克森大名,这本心理传记也不让人失望,同一性理论为主线,史学和神学材料也较为翔实,不见得处处站得住脚,但基本可以自圆其说,且对现代社会青年成长有启发意义,配得上五星。(顺便夸一夸万圣书园的书品hhh)
评分心理学的,太心理学的!心理史学能够解决在史学材料、文献缺失情况下,拟构一个相对来说真实的历史形象。然而,它需要一个完美的书写对象,同时也会因为过多的心理介入使之成为一种“制造”,以至于在广阔的视野以及严密的论证下,得到了一个狭窄的心理学答案。埃里克森文辞非常简洁、典雅,再加上这种“跨”的写作(事实上,这也不全然是心理传记的写法,作者只是寻找了一个可能的心理契机为历史的必然佐证)与历史哲学的互动,读来确实启发很大(参考王东杰《乡里的圣人》阅读会有很多理解)。本书前后两部分风格大异,其中第六章对中世纪宗教哲学(唯实论、唯名论和神秘主义)的梳理非常精彩。
评分断断续续读了两个多月才读完,已经充分说明并不好看。所谓的历史心理学研究,只见心理分析,不见历史研究,就是以自我认同建立为核心的人物心理分析,讲述路德青少年时期的自我认同危机以及父亲的专断角色如何在成年期加重了其焦虑和不安,导致他将这种认同投射到一个专断、反复无常的上帝身上,以此克服自我认同危机。尽管作者开篇即表明要避免那种将人物行为与心理活动直接关联起来的研究方法,但他其实已经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这种研究方式,采用的研究材料其实非常有限,大段大段的缺乏根处的论述充满了弗洛伊德主义的陈词滥调,所谓对当代青年成长的启示意义更是不知所谓。另,本书翻译对基督教神学显然缺乏基本的理解,不仅部分译名前后不一致,甚至还出现了同一个名词注释意义相反的情况,总体令人失望。
评分居然用的都是精神分析视角描述路德在“悬宕期”(moratorium)开创宗教与精神的出路,提到克尔凯郭尔,提到韦伯,重点是拿路德跟弗洛伊德的精神危机相比较,很有意思,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评分简直太感人了!稳居年度十佳!不同于那些“只出生一次的人”,路德如何熬过青少年,渡过一次次的危机,最终,“当他成为了他父亲希望他成为的那种人,……他最深切的临床绝望就出现了”。一个粗俗而真诚(或者以粗俗为真诚)的非文艺复兴人在阴郁的中世纪之秋,将一种个体的(不断重复的)病态经验变成人类普遍的病态经验,看到他就是看到我们自己。——我们:达尔文、弗洛伊德,某些时候的克尔凯戈尔;埃里克森建立起来的隐秘联盟。
青年路德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