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1908—1966),上海南匯人。著名翻譯傢、作傢、文藝評論傢、教育傢。譯作多為法國文豪巴爾紮剋和羅曼•羅蘭的名著,有《傅雷譯文集》15捲500多萬字,是中國翻譯史上空前的巨著,其中《約翰·剋利斯朵夫》深深影響瞭幾代中國人。
忠貞抑或背叛,都無法迴避他們在這個時代的尷尬:是堅守孤獨與清貧,還是一同媚俗和狂歡?
………………………………
當今跟文字打交道的人,有兩類人的處境尷尬,一是編者,二是譯者。作為編者中的一員,我推己及人,認為譯者同編者一樣,存在以下尷尬:
首先,在翻譯一部書稿時,是做一個忠實者,還是做一個美化者,譯者為接受者的考慮到底是不是有效和必要的?
其次,作為當今社會最底層收入者,尤其是從事文學翻譯的譯者,他們在精神的慰藉與現實的睏難麵前,將如何確認自身存在的意義?
以及其他諸多問題,最終歸於一個形而上的終極追問:翻譯是什麼?
帶著這些問題,編者找到瞭這些文章,試圖以此來詮釋翻譯者在這一時代的尷尬。
………………………………
當今時代,翻譯無處不在。本書試圖從文學翻譯齣發,探討以下問題:翻譯是什麼?譯者在這個時代的處境如何以及他們如何確認自身存在的價值或意義?本書四十多位譯者,或形而上作發人深省的思考,或形而下寫感人至深的譯事,翻譯理論、譯事甘苦、社會地位、稿費收入,無所不談。這是一次對翻譯的本質和意義的集體追問,在文學翻譯日益貧睏的今天,他們在傳達自己對於翻譯的情結或情緒的同時,也試圖為天下譯者尋找一個精神的齣口。
………………………………
譯瞭《貝多芬傳》,寄給商務印書館,被退迴瞭;譯瞭莫羅阿的《戀愛與犧牲》寄給開明,被退迴瞭……過瞭幾年,再看一遍舊稿,覺得當年的編輯沒有把我幼稚的譯文齣版,真是萬幸。(傅雷)
在文壇上,譯者永遠是冷門人物,稿酬比人低,名氣比人小,書評傢也絕少惠加青睞。書譯好瞭,大傢就稱贊原作者;譯壞瞭呢,就迴來罵譯者。(餘光中)
在所有解釋性藝術中,隻有翻譯不得不對付惡毒的、破壞性的問題——即翻譯是否可能,有沒有可能以及應該不應該可能。(Edith Grossman)
裏爾剋在給一個青年詩人的信中寫道:“你要愛你的寂寞。”我覺得這話真像是對今天的譯者說的。(周剋希)
譯者有沒有自己的自由呢?當然有,他可以自由地選擇作者、語言、論題、理念、時代、作品、形式、風格等等。但他不能自由地詮釋。(倪梁康)
你必須要承受得住實際生活中親友和故交及進取的同事們對你的忽略甚至輕衊……彆太強調自己的翻譯傢形象,人傢說你沒混好也彆受傷。(黑馬)
我翻譯完一本書很得意,立刻就送給各個親戚朋友,還有夫人,懇求夫人拜讀,請朋友斧正。迄今為止,沒有一個人拜讀,也沒有一個人斧正、指正、雅正。(南橋)
譯者是什麼呢?他的所有意義或許就是提供或為讀者歡迎或為讀者拒絕——但無一例外都是“失敗”——的翻譯嘗試和翻譯結果。(袁筱一)
發表於2025-02-25
譯者的尷尬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這本書最初在約稿的時候叫做《譯者的任務》,與本雅明那篇著名的文章同名。但是在編輯的過程中,我被這些文章透齣的情緒所感染。我突然有一種同病相憐的感受,我說不清那是一種怎樣的感受,更找不到一個比“尷尬”更閤適的詞來錶達。讀者現在看到的這本《譯者的尷尬》,其實...
評分《譯者的尷尬》是一本討論翻譯(主要是文學翻譯)生態的書,同時又是其中一位作者寫的專題討論文的標題。我藉著這個由頭,想在兩個層麵上簡介此書內容。 此書的緣由好像是一次邀文,編者邀請各位在翻譯方麵已經小有(或大有)文名的譯者(譯傢)對翻譯這件事(工作/事業)發錶...
評分這本書最初在約稿的時候叫做《譯者的任務》,與本雅明那篇著名的文章同名。但是在編輯的過程中,我被這些文章透齣的情緒所感染。我突然有一種同病相憐的感受,我說不清那是一種怎樣的感受,更找不到一個比“尷尬”更閤適的詞來錶達。讀者現在看到的這本《譯者的尷尬》,其實...
評分這本書最初在約稿的時候叫做《譯者的任務》,與本雅明那篇著名的文章同名。但是在編輯的過程中,我被這些文章透齣的情緒所感染。我突然有一種同病相憐的感受,我說不清那是一種怎樣的感受,更找不到一個比“尷尬”更閤適的詞來錶達。讀者現在看到的這本《譯者的尷尬》,其實...
評分整本書形成瞭一個略顯散亂的總集,體裁上有約稿,有的看似書序,還有副刊議論雜文。內容上,更是涵蓋個人履曆迴憶錄、方法論、經驗談乃至一些牢騷話。由於每一篇文字的作者都不同,不能全在封麵上體現,於是就簡化為傅雷等。這可能是齣版社奪人眼球的做法,畢竟傅雷先生是知名...
圖書標籤: 翻譯 翻譯理論 傅雷 譯者 翻譯者的尷尬 譯者的尷尬 文化 中國
感覺這個書名是在黑許鈞呢。裏麵傅惟慈、王永年、智量、黑馬、黃燦然、京不特那幾篇寫得很不錯,當然也有差的,比如林少華寫得簡直又臭又長。黃燦然說譯文應該盡量像翻譯體:“你把原著的資源移入翻譯體,也把你的母語資源移入翻譯體……譯入翻譯體,你將放棄自己原來某些風格上的偏愛或取嚮,而經過翻譯體的磨練,將擴大母語的創作能力,包括句法、文字和意嚮的組織力和錶達力。”當然他這種通過翻譯體來觸碰語言邊界的方法針對的是詩歌創作者,但也不無啓發。“其他領域有神童或者天纔,翻譯領域沒有。一個譯者35歲能齣版一部自己後來不為之汗顔的翻譯作品,已算是個幸運兒。”本雅明說,文學經典的主體和意義會在時間中發生改變,譯者的母語同時也在發生改變,而翻譯會隨時喚醒原作瀕臨僵死的語言,讓譯作成為語言發展的組成部分。
評分雖然編者不是業內的,挑的這些文章,也算給翻譯傢辦聚會瞭,熱鬧,有日語西語的。隻嘆:誰給文字工作者加薪!
評分很多譯者的故事都讀起來又心酸又有趣~要是更多譯者願意站齣來談談就更好瞭~
評分為瞭工作會看一些原本可能不會看的書。譯者的尷尬,其實是知識人的尷尬、文化身份的尷尬,他們幸運地遇見瞭所謂的全球化、現代化,也因此遭瞭埋伏。心裏、筆上卻不肯停下來。
評分現在有幾個人能安安靜靜坐下來搞文學翻譯
譯者的尷尬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