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1870-1937)
與佛洛伊德、榮格,並稱心理學界三巨頭的阿德勒,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
由於自小體弱多病,使他覺得自己不如他人,有所自卑。
己身的人生經驗也影響了他的學說。之後,阿德勒定居紐約,於巡迴演講的期間,在蘇格蘭心臟病發驟逝。他所開創的「個體心理學」,深深影響了《與成功有約》的史蒂芬‧柯維,以及人際關係學大師戴爾‧卡內基等人。
譯者簡介
林曉芳
中興大學外文所碩士,曾任職出版社與雜誌編輯,譯有《最重要的事》、《然後,我們就Bye了》等,合譯有《未來一百年大預測》等書。
发表于2025-04-02
阿德勒談人性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人性和洞察人性 人性,是人的根本诉求,是人的行为后面的动机。 (人的根本诉求,可以考虑参考马斯洛需求理论,1、生理需求2、安全需求3、归属感4、尊重感5、自我实现) 洞察人性,发现并理解人的根本诉求,以及背后动机的行为。 行为习惯,既是洞察人性的钥匙,也是人实现自己...
评分之前看被讨厌的勇气,浅谈了阿德勒社会感和人生课题的概念,所以对阿德勒有了浓厚的兴趣。看完这本理解人性果然没让我失望,进一步激发了我对个体心理学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趣。 优越感和社会感的权衡取舍贯穿了全书。 每个人的先天目标是赢得社会的优越地位,即“优越情结...
评分 评分作者的局限:看着本书,作者选取的大都是病人,所以看到的都是不幸,当然我们也知道幸福,这个我很喜欢,日本的电视,电影,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也影响着一些人。 1.作者定位于人都有的人性:优势,权利,支配欲 一生都为此影响 2.人的发展,从童年,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而...
评分社会感与对个人权力和个人优势的追求倾向相敌对。 Adler认为,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目标是个隐秘的目标。谦虚可能是虚荣的一种形式,友善也许是支配的一种手段。 如何区分社会感和伪装成“社会感”的虚荣? “虚荣的人在面对每件事、每个人时都要问:‘我能从中得到什么?’”他们...
图书标签: 心理学 阿德勒 哲学 心理 心理治疗 成长 阿德勒_AlfredAdler 经典
阿德勒最重要的著作,個體心理學的起點!
「我們與他人的互動太少,對待他人的態度容易出問題,判斷力也經常出現偏差,一切只因為我們不夠瞭解人性,所以彼此成為敵人。」
科技改變了生活型態,帶來了便利與效率,卻因此使得人與人之間變得疏遠,不如以前緊密。人們缺乏交集,大城市裡充斥著冷漠與不信任,也更難交心。
「陌生」這一詞,我們每個人都很熟悉。因為,就連「家庭」這樣應該親暱的團體裡,都出現「父母誤解子女」或「子女不懂父母」的聲音。
每個人的成長經歷都不相同,自小養成的性格與看待事物的觀點也天差地別,相處起來自然有許多需要磨合的地方。然而,只要我們能夠明白,一個人從出生到現在遭遇過多少困難與挫折,就能夠理解,為什麼這麼多人一輩子都在掙扎,覺得生命很悲傷、社會很可怕。
跟著阿德勒一起爬梳人性,試著去瞭解別人心裡的傷,進而療癒自我生命的創口。
△ 關於愛,他這麼說:
愛情,是建立在深刻的夥伴關係之上,不允許任何一方控制欲太強。
△ 關於夢,他告訴你:
夢,最適合用來強化我們某種情緒,創造解決問題所需的動力。
△ 關於工作,他的解釋:
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他們以什麼態度待人,以及他們願意出多少力參與團體生活規範的勞力分工。
△ 關於情緒,他這樣分析:
情緒,是人們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下感受到壓力時,情感的瞬間宣洩。情緒和人格特質一樣,也有特定的目標與方向。
△ 關於教育,他希望你懂:
教育不是書本上的知識,必須從生活中來學習。
◎專文導讀
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吳毓瑩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國立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曾文志
──三位名家共鳴推薦
◎心理學界齊聲讚好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田秀蘭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教授/吳淑禎
東吳大學心理系兼任副教授/林蕙瑛
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主任/連廷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退休教授/曾端真
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理事長/楊瑞珠
諮商心理師/蘇絢慧
◎名人讚好推薦
「阿苗帶風向」主持人/苗博雅
演員/涵冷娜(許乃涵)
暢銷作家/螺螄拜恩
????4/20/18
评分还不错,但又没有好到拍大腿,三点五星。
评分????4/20/18
评分还不错,但又没有好到拍大腿,三点五星。
评分對於心理學(冷冷的學術)來說 ,阿德勒是很有溫度的一派
阿德勒談人性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